減糖護齒 自信微笑
■王毅萱 關玲霞

姜晨 繪
9月20日是我國第37個“全國愛牙日”,主題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題為“減糖控體重 護牙促健康”。糖作為日常飲食中常見的成分,與口腔健康密切相關。糖是口腔致病菌的重要能量來源,可以推動或加劇口腔疾病。除口腔問題外,過量攝入糖分還容易導致肥胖,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生風險。因此,認清糖的多重危害,養成控糖意識,對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口腔是一個復雜且平衡的微生態環境。我們都知道“糖吃多了容易蛀牙”。當攝入含糖食品或飲料后,糖分容易滯留于牙面、窩溝、齦緣及牙縫等清潔死角。這些糖被口腔中的細菌(如變形鏈球菌、乳酸桿菌等)利用,會產生大量酸性物質,使口腔局部酸度迅速上升,牙齒表面的礦物質(如鈣、磷)就會被溶解流失。而唾液被稱為“口腔的自潔劑”,能沖洗食物殘渣和部分細菌,稀釋糖和酸性物質。此外,唾液中的鈣、磷等礦物質能夠幫助牙釉質“再礦化”。“再礦化”是一個天然的修復過程:牙齒表面被酸蝕后流失的礦物質,可以在唾液作用下重新沉積、修復早期微小缺損,從而增強牙釉質硬度、抵御蛀牙發生。如果口腔經常處于酸性狀態,唾液的中和能力與再礦化能力不足以抗衡,牙齒硬組織就會遭到破壞,從而慢慢形成蛀牙。
需要注意的是,攝入糖的頻率過高,也會影響口腔健康。有的人認為每次少吃一點糖對牙齒沒有影響。實際上,頻繁吃甜食、喝甜飲料,即便每次量不大,也會讓口腔長時間處于酸性狀態,導致牙齒表面反復被酸蝕。而唾液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中和酸性、修復牙齒,就會大大增加蛀牙風險。
除直接導致齲病外,高糖飲食還會間接促進牙周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糖類物質為口腔中的細菌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細菌在分解糖的同時,會產生一種黏稠的物質。這種物質像膠水一樣,能夠吸附細菌、食物殘渣等,混合形成牙菌斑。如果平時清潔不到位,牙菌斑會變硬成為牙石。牙石表面粗糙,更易附著新的菌斑和色素,持續刺激牙齦組織,進而引發牙齦炎,出現牙齦紅腫、出血癥狀。如果牙齦炎不及時治療,炎癥會損傷牙周組織(包括牙周膜和牙槽骨),誘發牙周炎,導致牙齒松動甚至脫落。此外,高糖環境還會打破口腔微生物的平衡,增加真菌感染的風險,尤其是白色念珠菌。正常情況下,白色念珠菌可以在口腔中無害存在。但若攝入過多糖分,會為它提供豐富的營養,使它變得更具攻擊性,容易引起口腔黏膜發炎。
面對糖對牙齒的潛在危害,我們應當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堅持有效的口腔護理習慣,主動守護口腔健康。
做好飲食管理。建議戰友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減少高糖食物(如糖果、蛋糕、餅干)和酸性飲料(如碳酸飲料、果汁)的攝入量和攝入次數。補充水分時建議飲用白開水、無糖茶或無糖蘇打水,少飲用含糖飲料。避免在兩餐之間或睡前頻繁進食甜食,以免口腔長時間處于酸性狀態。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有效并及時清除牙菌斑,是預防口腔疾病的關鍵,而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直接影響糖和牙菌斑在口腔中存留的時間和數量。建議大家養成早晚刷牙的好習慣,并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如改良巴氏刷牙法),每次刷牙兩分鐘以上。尤其要重視睡前刷牙,因為夜間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能力下降,齲病的發生風險會顯著增加。刷牙時可使用含氟牙膏。氟能夠增強牙齒抗酸能力,幫助修復早期蛀牙,還能抑制細菌產酸。除正確刷牙外,有條件的還可使用牙線或牙縫刷清潔牙齒縫隙。根據口腔情況,必要時可以用漱口水幫助控制細菌。此外,戰友們還要結合軍事生活特點做好口腔健康管理。例如,在野外訓練或執行任務期間,可配備便攜式口腔護理用品。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潔牙。建議成年人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口腔檢查,及早發現和干預蛀牙、牙石和牙齦炎等口腔問題。潔牙能清除刷牙去不掉的牙菌斑和牙石,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牙齦炎。
總之,科學控糖尤其是控制吃糖的頻率,是維護口腔健康的重要一環。建議大家樹立科學控糖理念,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有效降低蛀牙、牙周病等常見口腔疾病的發生風險。
(作者單位:空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