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抗爭 檔案見證
——解放軍檔案館館藏抗戰檔案解讀摘編之一
檔案,見證歷史,傳承精神。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近日,解放軍檔案館與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聯合攝制4集專題片《鐵·證——抗戰密檔解讀》,在央視《時光軍史館》欄目播出,首次以電視專題片形式,集中對外公布館藏的一批抗戰檔案。
這些珍貴的檔案承載著那段崢嶸歲月的記憶,也讓人們觸摸到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我們從中遴選8份具有獨特歷史價值的抗戰檔案,分兩期解讀檔案背后的故事,以饗讀者。
——編 者
撰稿:孫 杰、楊曉玲、余海玉、李 奔、常軍波
版式設計:張 淦

八路軍總部《1940年電報、戰況統計》封面。

檔案中記錄參加百團大戰的105個團具體組成的頁面。
檔案一
八路軍總部《1940年電報、戰況統計》
“百團大戰”的名字是如何得來?“百團”又具體指哪些部隊?收藏在解放軍檔案館的一份檔案《1940年電報、戰況統計》,回答了這些問題。
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部下達《關于破擊正太路戰役的預備命令》,明確指出:“我軍應以積極的行動,在華北戰場上開展較大勝利的戰斗,破壞敵人進攻西北計劃,創立顯著的戰績,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興奮抗戰的軍民,爭取時局好轉。這是目前嚴重的政治任務?!?/p>
1940年8月,以正太鐵路為重點的大規模交通破襲戰,正式打響。隨著正太路戰役在廣闊的敵后戰場展開,八路軍各部參戰規模越來越大。這場戰役的名字也經歷了幾次變化,最終定名為“百團大戰”。
《1940年電報、戰況統計》記錄了百團大戰前后,八路軍總部和作戰部隊之間往來的數百份電報。檔案外觀為黑色硬質封面,正文共計142頁,上面有不同顏色的字跡。這份檔案見證了“百團大戰”名稱的由來。
檔案上明確記載,我軍當時參戰兵力包括八路軍第120師指揮的20個團,第129師指揮的46個團,“聶軍區”也就是聶榮臻所領導的晉察冀軍區39個團,加起來共105個團。檔案中還標注了“游擊隊未列入”。
這是八路軍最早明確記錄百團大戰參戰部隊數量的檔案原件。在這份檔案中,還有一份由彭德懷、左權于8月22日聯名發出的電報稿,其中寫道:“正太戰役是抗戰以來華北軍隊積極向敵進攻之空前大戰,總合兵力共約百個團,故名‘百團大戰’?!?/p>
據時任八路軍總部作戰科科長王政柱回憶,當他向彭德懷、左權報告實際參戰兵力共計105個團時,左權說:“好!這是百團大戰,作戰科要仔細查對確數。”彭德懷說:“不管是一百零幾個團,就叫百團大戰好了?!弊源耍鞍賵F大戰”一名開始使用。
百團大戰共歷時5個多月,其中在前3個半月,八路軍就作戰180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4萬多人。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鞏固了華北抗日根據地,鍛煉了人民軍隊,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在抗日局面比較低沉時振奮了全國民心。百團大戰后,日軍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并從華中調遣了部分兵力到華北敵后戰場。百團大戰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