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夢想在這里點亮
——航天工程大學研究生院暑期研學交流活動見聞
■楊凱淇 張曉明 許 慶
“看,這是一位學姐剛剛收到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她實現了去年來參加研學活動時許下的心愿……”航天工程大學研究生院暑期研學交流活動現場,來自太原理工大學的謝思巖興奮地向志愿者展示手機里的照片。
前不久,全國40余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近百名優秀學子,步入航天工程大學的校園。從了解“兩彈一星”精神,到體驗科研實驗,再到參加軍地聯誼,軍校校園里的火熱生活,令這些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感到振奮與向往。
“星河研夢·青春啟航”——正如本次活動的主題,地方學子零距離感受軍營魅力、感悟航天精神,在心中種下強軍報國、航天報國的種子。今天,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體驗這場軍校之旅,聆聽新時代青年的心聲。
“‘祖國需要’這四個字,是航天人刻進骨子里的擔當”
這個暑假,坐落于京郊的航天工程大學校園,迎來青春洋溢的面孔。近百名優秀大學生帶著憧憬齊聚于此,開啟為期4天的研學交流活動。
這場“夢想之旅”的第一站,是參觀校史館。大廳中央,錢學森、朱光亞等“兩彈一星”元勛的雕像,無聲訴說著以身報國的赤誠。
順著航天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學員趙帥龍的指引,大家的目光投向一面巨幅浮雕墻。來自中山大學的何鑫好奇地發問:“這面浮雕描繪的是什么場景?”
趙帥龍娓娓道來:“這是我們學校本科學員在長城上宣誓的一幕,展現了大家甘為祖國航天事業奉獻青春的志向。”
當時,趙帥龍就是宣誓隊伍中的一員。能夠穿上軍裝,他感到幸運與光榮。
如今,望著面前這群青年,趙帥龍動情地說:“一路走來,從仰望星空的學子,到親手觸摸‘星辰’的科研工作者,先輩們的故事始終激勵著我。”
校史館里,一張張浸染時光的圖紙,一臺臺銘刻功勛的儀器靜靜陳列,猶如一座座無言的精神豐碑,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大學生們訴說著問鼎蒼穹的壯闊征程。
在陳列著錢學森手稿的展柜前,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劉星宇久久駐足。燈光下,那一頁頁工整嚴謹的演算、一絲不茍的筆跡,詮釋著“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驚人定力與堅韌。
“當年,前輩們硬是用算盤和計算尺,造出了‘爭氣彈’!” 趙帥龍的話,讓劉星宇心頭一震。此刻,展墻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標語,變得鮮活起來。
跟隨講解,走過先輩們篳路藍縷的奮斗歷程,劉星宇感嘆道:“航天事業的根,就扎在這‘從0到1’的勇氣里,扎在這片孕育偉大精神的豐沃土壤中。”
思想的震撼,在隨后的國防教育思政課上達到高潮。報告廳內,曾在航天一線工作的退休干部姜漢民,向學子們講述了“兩彈結合”試驗“七勇士”的故事。
“1966年,7名科研人員冒著生命危險,義無反顧走向核爆中心區……”當姜漢民講到那個攸關民族命運的時刻,全場師生神情凝重,靜靜感受那份超越生死的忠誠。
支撐他們前行的力量究竟是什么?許多人腦海里閃現這個問題。
“‘祖國需要’這四個字,是航天人刻進骨子里的擔當。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最樸素的信念,因為國家需要這個數據,所以再難再險也要拿回來!”姜漢民的聲音低沉而有力。
課后,熱情的學子們圍著姜漢民,來自南京理工大學的王燾忍不住追問:“您覺得新一代航天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么?”
姜漢民認真答道:“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純粹,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是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航天偉業的自覺。”說罷,他緊握著王燾、何鑫等人的手,仿佛在傳遞沉甸甸的接力棒。
心靈的震動,點燃了奮斗的引擎。“曾幾何時,‘航天’于我是遙遠的兩個字。今天才真切懂得,這條路上鋪滿了前輩們的忠誠與奉獻。我愿將青春的坐標錨定浩瀚的宇宙,為祖國航天事業發展不斷努力。”王燾說。
“在這里,我看到了航天科研創新的無限可能”
活動第二天,大學生們身著防靜電服,走進宇航科學技術創新中心。
在地面鏡像衛星實裝前,航天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學員林子焯一邊演示機械臂的工作原理,一邊說道:“當機械臂模擬太空環境移動這顆衛星時,要時刻關注它的姿態數據是否異常。有沒有同學愿意配合我一起進行操作?”
來自南昌大學的林孝臣曾在部隊服役,聽到邀請后,他主動請纓,和林子焯一起坐上了操作臺。輸入指令、校準參數……當屏幕上顯示“校驗成功”時,林孝臣激動地站了起來。談及操作體驗,他說:“這讓我想起在部隊校準槍械時的感受,同樣需要全神貫注,哪怕是極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響整體效能發揮。”
林子焯接著說道:“沒錯,地面衛星測試的目的就是讓每一顆衛星都能以最穩定的姿態運行,我們必須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將天上的衛星管好、用好、保護好。”
盡管是在暑假期間,但科研創新的步伐也不會放慢。此次研學交流活動中,大學生們還見到了一群同樣充滿青春活力、敢想敢干的年輕人。
在智慧火箭創新俱樂部,航天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學員王治宇,正帶領師弟們為自主設計的“啟航一號”小火箭做發射前的測試準備工作。
見到前來參觀的隊伍逐漸圍攏,王治宇自豪地介紹起俱樂部制作的火箭作品:“從單級水火箭到多級水火箭,從電推力垂直起飛到可垂直反推回收火箭,我們小火箭的技術不斷迭代升級。”
好奇的大學生們還戴上VR眼鏡,觀摩了模擬發射任務流程。“每一次點火,都指向未來發射的真實需求。”王治宇在一旁講解道。屏幕上,示范操作手行云流水的動作演示讓參觀的同學們欽佩不已。

體驗模擬任務。于 寧攝
演示結束后,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鄧曉軒感慨道:“過去書本里學習的理論知識在這次體驗中具象化了。在這里,我看到了航天科研創新的無限可能。”
望向工作臺前還在專心調試設備的俱樂部成員們,鄧曉軒的雙眸愈發明亮,內心的目標也逐漸清晰。
除了實地參觀外,聚焦前沿的學術報告會也讓大學生們在收獲靈感的同時倍感振奮。
“許多理論和實踐所得令人耳目一新,短時間內能學習了解到這么多航天領域的最新動態,我感到受益匪淺。”回想此次交流活動的所見所學,來自大連海事大學的魏坤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道。
“航天路從來不是坦途,但總有人愿意做那顆奔赴的星”
漫步在校園主干道,一排設計成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造型的燈柱顯得格外醒目。正在進行暑期強化訓練的軍校學員步履鏗鏘、呼號嘹亮,彰顯著軍人特有的氣質與作風。
軍營文化體驗活動在模擬射擊區展開。智能監測系統可以實時捕捉射擊者細微的生理波動,通過心跳節律和呼吸深淺,將無形的“專注力”化為可視數據。航天工程大學博士研究生學員李雪健動作干凈利落,槍身仿佛成為他手臂的延伸。從射擊訓練要領到槍械分解結合,他一邊做著示范,一邊向圍觀的大學生們耐心講解。
來自新疆大學的程陽第一次接觸真槍,令人驚嘆的是,憑借敏銳的觀察力,他僅觀摩了幾遍便迅速掌握了槍械結構。到了實操體驗環節,一開始他的動作還略顯生澀,但幾分鐘后,他就能一氣呵成所有的分解結合動作。清脆的部件嵌合聲剛落,周圍便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體驗射擊訓練。于 寧攝
目睹此景,李雪健不禁贊嘆:“你的學習力和動手能力都很強,成為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尤其需要這種特質。”得到肯定后的程陽興奮地同李雪健合影,兩人昂首挺胸、并排持槍,讓鏡頭在此刻定格。
大學生們置身于火熱的軍營中,更加切身感受到軍人擔負的使命與責任。
當研學交流活動漸入尾聲,“軍地同心”聯誼晚會在星光下拉開帷幕。晚會上,既有猜詞、搶凳子等互動游戲,也有說唱、街舞、功夫等才藝表演。但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是最后的合唱《祖國不會忘記》。
之前的合唱排練,航天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學員程穎并沒有急著組織大家做發聲練習,而是先介紹起這首歌的創作背景。
歌詞作者張月潭曾赴祖國邊疆,在采訪測控站的航天科技人員時,被他們隱姓埋名、扎根戈壁的事跡所感染,內心奔騰的情感化作那句動人的歌詞——“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山河”。
“我過去只覺得這首歌的旋律激昂有力,但并不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聽完程穎的講述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李璐深受感動,“我也愿意加入這支‘征服宇宙的大軍’。”
動人的歌聲如“問天”征途上的青春誓言,回蕩在軍地青年學子之間。沈陽理工大學的張桐回想起這場特殊旅程的一幕幕,從校史館里寫滿公式的泛黃手稿,到實驗室里科研人員的專注神情,他知道,這次研學交流活動不是終點,而是自己逐夢航天的起點。
4天時光轉瞬即逝。臨別前,學員們在校園拍照留念,強軍報國、航天報國的種子已深深埋下。
坐上離別的大巴車,何鑫從筆記本里取出一枚書簽,上面是航天工程大學莊逢辰院士的寄語:矢志航天。
車窗外,航天工程大學的校徽在夕陽下閃著光輝。“航天路從來不是坦途,但總有人愿意做那顆奔赴的星。”回想這場青春與夢想的美好邂逅,他默默許下“明年見”的心愿。

航天工程大學研究生院組織暑期研學交流活動,大學生們在簽到墻上簽名。于 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