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訓練基地,明亮的教室里,新學員們正凝神提筆,在信紙上鄭重寫下對未來的期許。
這是他們進入軍校后的一堂特殊的思政課。2027年7月,這批學員將面臨專業分流,赴各校區繼續深造。那時,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一百周年近在咫尺,個人的成長航線與強軍偉業的歷史脈絡在同一時間交匯。
窗外的陽光灑落,照亮一張張年輕而堅毅的臉龐。學員們用最真摯的話語書寫此刻的決心和對未來的期盼,滿懷憧憬地將其封存,等待在建軍一百周年到來之際開啟。每一封信,都是一份青春的誓言。這不僅是與自己對話,更是對強軍事業的莊嚴承諾。
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陸軍工程大學新訓學員大隊,看看他們如何將熾熱情感化作堅實行動,邁出奮斗強軍的鏗鏘腳步。
寫給2027年的信
■張奕然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肖力銘

陸軍工程大學新學員到淮海戰役紀念館參觀見學。張程翔 攝

實彈射擊考核。張程翔 攝

戰術基礎動作考核。張程翔 攝

陸軍工程大學新學員給未來的自己寫信。鄭嘉樂 攝
“001號”是榮譽,更是鞭策
教室里,學員張世巍久久沉思,遲遲難以落筆。
方才,新訓大隊的隊干部倡議大家給2027年的自己寫一封信——那一年既是這批學員完成軍校兩年階段學習、面臨專業分流的關鍵節點,更是建軍一百周年到來之際。
“那時的我,是否達到了自己期望的樣子?”張世巍暢想。
作為陸軍工程大學2025級新學員錄取最高分的“學霸”,張世巍入校前曾對為他送“001”號錄取通知書的教員說:“到軍校后,我將更加努力,爭做一名尖兵!”
然而開學不久,張世巍便意識到現實和想象的不同。訓練場上,他喘著粗氣,看著身邊戰友一個個超越自己,內心滿是失落和懷疑。文化課優勢還未顯現,軍事基礎薄弱的問題卻立馬暴露了出來。光環褪去,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敗。
“以前我太天真了,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軍人要經歷怎樣的磨礪。”張世巍說。
轉機出現在一周后。那天,陸軍第五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優秀畢業學員楊德龍來到訓練基地,同新學員座談交流。
在交流環節,張世巍主動站起來坦言內心的困惑:“學長,如何才能真正完成蛻變?如果拼盡全力還是沒有進步,是否還要堅持下去呢?”
楊德龍聽后,分享了自己比武失利的經歷。一次奪冠的背后,往往是十幾次甚至是幾十次失敗的淬煉。他對學員們說,成長如同竹子拔節,每一寸突破都伴隨著陣痛,但拼搏中淬煉的意志,是最寶貴的財富。
楊德龍的這番話,撥開了張世巍心頭的烏云。想起自己說過的豪言壯語,他感到熱血上涌,決心直面挫折、堅持到底。
從此,訓練場上多了一個“自討苦吃”的身影:3公里跑不及格,張世巍就夜晚加練,不完成自己定下的訓練進度絕不“收兵”;戰術動作掌握不到位,他就反復琢磨,請教員一點點糾正細節;器械上不去,他練到手臂酸痛,手心的繭子也越來越厚……
“軍人連死都不怕,困難算什么?”每當想要放棄時,張世巍就用這句話激勵自己。漸漸地,他的3公里跑成績從不及格到良好,單杠從1個到10個,戰術動作也從生澀到流暢。
與此同時,更多新學員也在經歷了思想上的轉變后,得到快速成長。
剛剛參加完閱兵任務返校的教員張慧,向學員們講述了自己閱兵集訓的心路歷程。來自革命老區的學員王濤深受觸動。此后,每次戰術訓練累到直不起腰時,他都會和張教員一樣默念“苦不苦,想想民族曾經的屈辱;累不累,想想抗戰前輩的付出”這句話,一次次突破體能極限。
新訓大隊組織觀看影片《南京照相館》時,許多學員潸然淚下。學員李宜軒在觀后感中寫道:“入伍不是為了個人前途,而是為了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為了民族復興與自強。”于是,這個曾經嬌氣的姑娘在泥濘中摸爬滾打時再沒叫過苦。
如今,經過新訓歷練,學員們紛紛寫下對自己未來的暢想。回想過去幾十天的心路歷程,從意氣風發到落寞沮喪再到自信昂揚,張世巍寫道:“想要在強軍路上立排頭、當尖兵,必須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001號’是榮譽,更是鞭策。我將勇擔使命,沖鋒在前!”
將部隊的好傳統、好作風帶到軍校
筆尖停頓,學員李明珠抬起頭,目光越過窗明幾凈的教室——操場上的五星紅旗正迎風招展,她的思緒也隨之飛揚,落在一個月前那面鮮紅的戰旗上。
李明珠所在部隊前身為“鐵錘子團”。今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戰旗方隊驚艷亮相。當擎旗手高舉“鐵錘子團”榮譽戰旗通過天安門廣場,隔著屏幕的李明珠感受到的不僅是熱血沸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一面戰旗,就是一部史詩,承載著偉大精神和無上榮譽。李明珠還記得來軍校報到前,連長曾囑托她一定要繼承和發揚好先輩精神,把部隊的優良傳統帶到院校去。
榮譽如何繼承?優良傳統又該如何發揚光大?初入軍校的李明珠,對這個問題曾感到過些許迷茫。現在,在寫給2027年的信中,她道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是一個大雨滂沱的午后,戰術場上積滿了泥水,學員們每完成一次臥倒出槍的動作,作訓服就要再浸透一次泥漿。
訓練間隙,教員突然喊李明珠出列,請她為大家做一次“動員”。看著疲憊不堪的同學們,李明珠一把抹去臉上的雨水,大聲說道:“同學們,我們‘鐵錘子團’的前身部隊,打響了新四軍抗擊日軍的第一槍!漫長艱難的抗戰歲月里,先輩們不怕苦不怕死,迎難而上、奮勇沖鋒,給敵人以沉痛打擊!現在這點苦對我們來說,又有什么是不能忍受的呢?”
李明珠的話語,如同一道光劃破陰霾。聆聽她講述的戰斗歷史,同學們眼神變得堅定。接下來的訓練中,大雨不再是困難,而是淬煉精神的甘霖,全隊士氣高漲,無一人退縮。教員事后感慨:“這就是精神的力量,它讓訓練場變成了傳承的課堂。”
“真正的傳承,不在于說了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李明珠將這句話寫在信中。
越來越多的學員在賡續傳統的過程中淬煉成長,在擔當中找到自我價值——
偵察兵出身的學員張藝,戰術動作干凈利落,訓練時他主動為大家進行動作示范,耐心糾正每個人的細節;學員孫國輝在辦板報、組織學習活動的同時,引入原單位開展政治工作好方法,幫助新戰友更快適應部隊生活……
“我們要將部隊的好傳統、好作風帶到軍校,像一顆顆種子,在這片沃土生根發芽。”張藝說。
你追我趕,朝著共同的目標奔跑
“等到建軍一百年時,我們兄弟二人的各項能力將會更加精進……我們既是血脈相連的兄弟,更是強軍路上的戰友,在共同的征程上并肩前行、砥礪奮進。”在寫給2027年的信中,學員曾慧宇提到了自己的雙胞胎兄弟。
前段時間,曾慧宇收到了弟弟曾慧星發來的消息:“哥,今天3公里跑測試,我跑了11分30秒,你呢?”
看著手機屏幕,曾慧宇笑著回了兩個字:“等我。”
這對雙胞胎兄弟自幼形影不離,共同立下從軍報國的志向。今年高考,二人如愿以償。哥哥考上了陸軍工程大學,弟弟被國防科技大學錄取。
雖相隔千里,但兄弟倆在軍事體能、技能和日常養成上的“競爭”從未停止。這種獨特的較量,促使曾慧宇在新訓期間快速進步。
一周后,輕武器分解結合訓練成了新的“賽場”。最后的考核中,曾慧宇深吸一口氣,卸彈匣、通槍機等一系列流程行云流水,以比小組其他成員快出近10秒的成績拔得頭籌。
當晚,曾慧宇在電話中故作平靜地向弟弟提起自己的這一戰績,弟弟在屏幕那頭瞪大了眼睛:“可以啊!我們接下來也訓這個,到時候再比!”
事實上,曾慧宇能在這個課目取得好成績,離不開弟弟的一路激勵。剛開始接觸槍支分解結合時,曾慧宇總因一個細節處理不當而落后。弟弟知道后,非但沒有安慰,反而發來一個“挑釁”的表情,并說道:“這就被難住了?我認識的曾慧宇可不是這個樣子啊!”
一句話,點燃了曾慧宇的好勝心。他反復請教教員,利用課余時間加練,手指被劃傷也毫不在意。一遍遍練習后,他熟練掌握了技巧,最終取得了優異成績。
“這種你追我趕,讓我們都成了更好的自己。”曾慧宇說,在新訓學員大隊,像他們這樣相互激勵的學員不在少數。
來自同一個連隊的學員吳凡和王濤,在刺殺訓練中互相較量、互幫互助;來自同一所高中的學員梁可欣和呂映彤,在學習上結成對子,一個擅長數學,一個精通英語,常常在自習室并肩鉆研到深夜……
“我們穿上軍裝,走進了不同的軍校,但我們的心始終朝著同一個方向。”曾慧宇在信中寫道。他知道,這封寫給未來的信,不僅是他們兄弟二人的心聲,更由千千萬萬懷揣強軍夢想的青年共同書寫。
秋日,訓練基地里梧桐樹的葉子已漸漸泛黃。夕陽西下,訓練場上依然喊聲震天,學員們正進行刺殺訓練。突刺、防左刺、防右刺……每一個動作都干凈利落,每一個眼神都銳利如鐵。兩個月前那些稚嫩的臉龐,如今已刻上了堅毅的痕跡;曾經白皙的皮膚,現在泛著健康的小麥色;往日略顯單薄的身板,如今挺拔如松。
青春因奮斗而精彩。年輕的學員們正用汗水和堅持兌現著自己的承諾,用拼搏和進取為夢想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