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航空大學依托紅色教育基地鍛鑄學員忠誠底色——
聆聽革命故事 接受精神洗禮
■齊呈榮 彭 程
踏上這片土地的那一刻,海軍航空大學新學員唐銘揚感覺自己心中仿佛有一團火,正被一種深沉的力量悄悄燃起。
前不久,海軍航空大學組織2025級生長軍官學員到沂蒙老區,開展為期8天的野外綜合訓練。此次綜合訓練打破了以往單一野外拉練模式,將“隨機教育、理論授課、實踐教學”有機融合,貫穿全程。
談及優化野外綜合訓練模式的初衷,學員隊教導員季思男向筆者展示了一沓談心談話記錄表。
記錄顯示,部分學員初入軍營時坦言存在思想困惑:有的對高強度軍事訓練產生畏難情緒,有的對職業發展認知模糊,還有個別學員因成長環境優渥,對革命傳統認識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該校黨委認識到,必須用厚重的紅色基因固本培元。他們決定將野外訓練升級為沉浸式現地教學,讓學員走進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創建紀念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紅嫂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聆聽革命故事,接受精神洗禮。
“仿佛走到革命先輩身邊,能夠真切感受到那段崢嶸歲月。”野外綜合訓練中,學員們通過“情景共融、身心同在”的體驗,更加直觀感悟革命先輩“不畏艱難、敢于勝利”的斗爭精神。
一路行走,一路感悟。在行走與駐停之間,豐厚的“精神營養”不斷滋養這些年輕的心靈。
野外綜合訓練開始不久,連綿的陰雨和一眼望不到頭的泥濘山路,讓新學員張煜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腳底水泡傳來的陣陣刺痛,更是讓他舉步維艱。疲憊與沮喪交織,張煜桐一度萌生退意。
在山東抗日民主政權創建紀念館,當教員講述先輩們在缺衣少食、裝備匱乏的極端條件下,依然堅守信仰、堅持斗爭時,張煜桐沉默了。重新審視展柜中那些簡陋的物件與斑駁的歷史照片,他仿佛能看到烽火歲月里那些堅韌不屈的身影,聽見來自歷史深處的鏗鏘誓言。
思想轉變,催生了行動力量。接下來幾天,盡管身體依舊疲憊,腳下的水泡仍在作痛,張煜桐咬緊牙關緊跟隊伍,始終沒有掉隊。
“和革命先輩相比,我這點困難算什么。”休整時,張煜桐與戰友分享自己的感悟,眼神中多了幾分堅毅。
來自山東革命老區的新學員國興杰,對這片土地有著比其他學員更為深切的感情。在紅色故事熏陶中成長的他,血脈中流淌著愛國愛軍的熱血。野外綜合訓練途中,他主動伸出援手,攙扶體力不支的戰友,忙前忙后分發物資。
站在孟良崮戰場遺址,聆聽沂蒙紅嫂紀念館里一段段飽含深情的講述,國興杰的心底涌動著從未有過的感動和豪邁。
“踏訪先輩戰斗過的土地,聆聽那些舍生忘死的故事,我更清楚了肩上的責任,從軍報國的信念更加堅定。”國興杰說。
“國要強,我們就要擔當,戰旗上寫滿鐵血榮光……”行進途中,學員們歌聲鏗鏘嘹亮,響徹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