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艦迎來一批實習的教員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倪 帥
7月中旬,某軍港,海風陣陣。來自海軍工程大學、海軍士官學校等單位的百余名教員,身著作訓服,肩背制式背囊,在老鐵山艦前整齊列隊,即將開啟屬于他們的首次航海實習之旅。
這些年輕的教員們雖擁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但普遍缺乏部隊任職經歷和實戰(zhàn)化教學經驗。此次由海軍士官學校牽頭組織的航海實習,正是為了幫助他們沉浸式體驗一線部隊實戰(zhàn)環(huán)境,打通課堂與戰(zhàn)場、理論與實踐的鏈路。
“實習教員集合完畢,請指示!”教學訓練組組長向實習大隊大隊長敬禮報告。大隊長的目光掃過眼前一張張略帶拘謹卻充滿期待的面孔,聲音沉穩(wěn)有力:“歡迎各位教員加入實習大隊,從今天起,大家要盡快轉換角色,把講臺暫放身后,在老鐵山艦這個移動的課堂上,更加深入地了解一線部隊!”
環(huán)顧四周,湛藍的海水映襯下,一排巍峨的新型戰(zhàn)艦猶如一座座海上鋼鐵城堡。在這些鋼鐵巨艦旁,老鐵山艦顯得有些“嬌小”。望著眼前這艘即將起航的戰(zhàn)艦,不少教員心生好奇:這次實習究竟會帶來怎樣的體驗?
“開始登艦!”隨著口令下達,教員們依次走上舷梯。剛踏上甲板,海風夾雜著濃郁的油氣味撲面而來。此刻,艦員們早已整齊列隊,他們身姿挺拔,向教員們投來注目禮。
“眼前的老鐵山艦,作為一艘滿載排水量4000余噸的登陸艦,雖歷經歲月洗禮,但依舊保持著隨時能戰(zhàn)的戰(zhàn)斗姿態(tài)……”聽著老兵講述艦艇過往的戰(zhàn)斗故事,教員們深受觸動。
夜色漸深,艙室內依舊燈火通明。有的教員在筆記本上勾勒艦體結構,有的圍在一起探討出海任務,有的則在教材上標注重點……大家都神情專注,他們深知,一場貫通課堂與戰(zhàn)位、連接教學與實戰(zhàn)的淬火航程,已隨著這座“海上移動課堂”引擎的轟鳴正式開啟。
海上“課堂”里的思與行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倪 帥

航行中的老鐵山艦。武航 攝

實習教員(左一、左二)擔負值更任務。朱永恒 攝
甲板上,一面鮮紅的黨旗迎風飄揚。
“全體舉起右拳,跟我宣誓!”教員黃登斌的聲音鏗鏘有力,穿透微涼的海風,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全體教員齊刷刷地抬起右拳,目光如炬,誓言如潮。
宣誓結束后,教員們依次走上前,在一條印有“賡續(xù)血脈鑄忠誠,礪劍深藍為打贏”的橫幅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輪到教員羅建華時,她特意在自己名字旁勾勒出戰(zhàn)艦的輪廓,難掩激動之情:“盼了好久,這次實習終于圓了我的上艦夢!”
“這次實習,我們安排了戰(zhàn)位調研、見習值更、參觀見學、主題研討等多項內容。”負責此次任務的海軍士官學校某大隊領導介紹,百余名來自海軍工程大學、海軍士官學校等單位的年輕教員,即將隨著這座“海上移動課堂”駛向深藍,開啟一段難忘的實習之旅。
不遠處,記者舉起相機記錄下這一幕。鏡頭里,橫幅上的一個個名字,猶如一顆顆鉚釘,將錚錚誓言牢牢地鉚定在戰(zhàn)艦與大海上……
登艦之初——
體悟風浪間的堅守
離港之初,海面還算平靜,艦體輕微的搖晃甚至帶著搖籃般的韻律。教員們帶著初登戰(zhàn)艦的新奇,在甲板上憑欄遠眺,興奮地望著逐漸遠去的海岸線。然而,這份“愜意”并未持續(xù)太久。當艦船駛出港灣,進入開闊海域時,大海便露出了它嚴酷的一面。
4000余噸的鋼鐵身軀,在暗流涌動的海面上,如同一葉扁舟,不受控制地左右搖擺。
隨艦出海,暈船嘔吐是所有人都繞不過去的“坎”,教員孫莎莎就是其中之一。首次戰(zhàn)位調研,她來到艦上搖擺顛簸最猛烈的駕駛室,向艦員請教航行知識。很快,一陣無法抗拒的眩暈感涌了上來。
看著駕駛室內艦員們神情格外專注,每個人都堅守在自己的戰(zhàn)位上,仿佛與晃動的艦身融為一體。那一刻,她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責任。她對記者說:“以往課堂上,我們常講要‘堅守戰(zhàn)位’,部分剛入校的學員們或許覺得是口號。今天,我找到了鮮活的教材,回到學校,我一定要把所見所感,原原本本地講給他們,讓他們明白堅守的意義所在。”
類似的場景,在艦上的各個角落上演——
教員羅建華正準備整理關于艦艇救護的相關資料,突然,一陣強烈的眩暈感襲來。作為一名軍醫(yī),她知道這是典型的暈船反應。她從包里翻出暈船藥服下,閉上眼睛,努力調整著呼吸。這份體驗讓羅建華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她思考著如何將這份體驗融入課堂教學。
大海的考驗遠不止風浪的顛簸。就在實習任務按計劃推進時,氣象預警接踵而至:接連受臺風影響,任務海區(qū)迎來持續(xù)惡劣天氣,整個航行計劃需要適時調整。
深夜11點,海圖室的燈光亮如白晝。教員王涵來到海圖室,只見副航海長魏豪正根據最新的氣象云圖和海浪預報擬制新的航渡計劃,鉛筆在圖紙上快速勾勒、修改。
“副航海長,需要幫忙嗎?”王涵輕聲問道。魏豪抬起頭:“王教員來得正好,幫我核對一下轉向點和航向航程數據。”于是,兩人并肩作戰(zhàn),仔細比對數據、分析海況,確保方案的安全性與可行性。
次日凌晨4點半,王涵又來到了海圖室。只見艦長張登早已坐在桌前,正逐行逐句地進行最后的核對與推敲。這一夜,王涵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那種“極端負責、精益求精”的作風,他也在思考著,如何將其融入“課程思政”之中。
“臺風不會按我們的計劃走,敵人更不會。指揮員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在瞬息萬變的環(huán)境下,保持冷靜的頭腦、做出正確的決策。”張登告訴記者,海上計劃反復調整是家常便飯,需要克服的不僅是生理上的疲憊,更有心理上的壓力,有時剛剛確定好的航線,受天氣影響,必須立刻重新規(guī)劃,這意味著之前的大量工作都要推倒重來。
面對任務推遲,教員們沒有絲毫抱怨,而是迅速調整心態(tài),與全體艦員并肩作戰(zhàn),在風浪中讀懂自己的職責。
挺立戰(zhàn)位——
丈量教學與實戰(zhàn)的距離
經過短時間調整,教員們逐漸克服初登艦艇的不適,帶著院校教育的思考清單,深入戰(zhàn)艦的“五臟六腑”,開始了一場緊貼戰(zhàn)位的研學之旅。
“出海實習的核心目標,就是打通院校教學與部隊實戰(zhàn)的‘最后一公里’。”實習大隊領導介紹,此次任務突出實戰(zhàn)牽引、問題導向,聚焦院校教員部隊經歷不足、實戰(zhàn)化教學水平不高等現(xiàn)實問題,按照“航行一路、學習一路、研討一路”的思路,進一步提升教學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
輪機艙是戰(zhàn)艦動力的源泉,成為不少教員調研的首站。這里常年高溫炙烤、噪音轟鳴、味道刺鼻,與窗明幾凈的院校課堂形成強烈反差。教員們戴上耳塞,跟隨機電部門官兵一同值更。每隔15分鐘,他們就要進行一次巡查工作。巡查中,他們幾乎是用喊的方式進行交流,每檢查一處關鍵位置,都需要仔細聆聽、反復確認,確保萬無一失。很快,作訓服就濕透,緊緊貼在身上。
“在課堂上講‘裝備維護保養(yǎng)’很輕松,只有親身經歷,才知其中的艱辛。”教員李偉由衷感慨,“在高溫高噪環(huán)境下,官兵們僅憑聽音辨位、憑觸摸感知溫度異常的能力,是書本上永遠學不到的!”這讓不少教員意識到:要讓基礎課教學煥發(fā)活力,關鍵點在于,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學員可理解、可操作的實際訓練,且不能脫離裝備的真實工作環(huán)境。
那段時間,教員們的足跡遍布戰(zhàn)艦的每一個角落,沉浸到移動的“戰(zhàn)場課堂”中。每次調研結束,大家圍坐在一起,將所見所聞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建議。經過集思廣益,不少深化教學改革的共識和重點逐漸明晰,成為大家未來共同的努力方向。
當實習進入中段,老鐵山艦靠泊某軍港碼頭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特情,給教員王飛上了一堂刻骨銘心的課——
那天傍晚,受涌浪影響,艦艇在泊位上劇烈地左右橫搖。突然,用于系泊的4纜崩斷!失去了后部約束的艦體,在涌浪的推動下,猛地向外甩去。此刻,站在后甲板的王涵心跳驟然加速,下意識地攥緊了拳頭。
關鍵時刻,艦長張登迅速抵達現(xiàn)場,他一邊快速掃視艦尾與碼頭的距離,一邊下達指令:“槍帆部門,立即調換加固纜繩!”官兵聞令而動,動作迅疾如風。
此刻,沉重的備用纜繩被迅速拖出并理順。張登根據艦體姿態(tài)和涌浪變化微調指令:“右舵10,左進1,停車,帶4纜,正舵。”幾名戰(zhàn)士奮力將新纜繩套向碼頭纜樁,最終,成功處置了特情。
王飛全程目睹了這場突如其來的特情。艦長在危急關頭的冷靜處置、快速判斷、精準指揮,槍帆兵的嫻熟技能、高效協(xié)同,都深深刻印在他的腦海里。那一刻,王飛真正理解了“為戰(zhàn)育人”的內涵,也更加堅定了教學改革的決心:專題化教學就是為了強化學員在復雜特情下的應急處置能力。
教員康曉磊同樣感同身受。那天,老鐵山艦準備靠泊某軍港碼頭時,他在駕駛室參與值更任務。當時,碼頭區(qū)域艦船云集,龐大的補給艦、護衛(wèi)艦等各型艦艇如同鋼鐵叢林般,留給老鐵山艦的泊位空間異常狹窄。
艦長目光掃視著前方狹窄的水道、鄰近艦船的輪廓以及碼頭上微小的參照點,快速下達了一連串指令。操舵兵雙手緊握舵輪,快速做出反應,每一次操作都使艦體姿態(tài)發(fā)生微妙變化。只見艦體在狹窄的水域中如同穿針引線,穩(wěn)穩(wěn)地靠上了碼頭。
這次值更經歷,引發(fā)康曉磊深刻反思:課堂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出發(fā),絕不能停留在口號上,必須主動設置“極限考場”,讓學員在緊貼實戰(zhàn)的環(huán)境中淬火加鋼,才能為部隊培養(yǎng)出打仗所需人才。
實習期間,教員們還深入一線部隊、登上新型驅逐艦、走進導彈發(fā)射陣地,零距離接觸現(xiàn)役裝備,深入了解各戰(zhàn)位職責、部隊發(fā)展現(xiàn)狀等,每個人的筆記本上都寫滿了沉甸甸的思考。這段經歷必將成為他們日后教學的寶貴財富,讓院校課堂與未來戰(zhàn)場的距離越來越近。
思索教學——
把戰(zhàn)味融入育人藍圖
深藍大洋,靜謐夜空,老鐵山艦破浪前行。完成了一天的教學訓練工作后,教員們齊聚在前甲板,等待一堂特殊的課——天文航海認星。
“各位教員,請?zhí)ь^!”艦長張登手持強光手電,光束瞬間刺破黑暗,指向遙遠而又深邃的夜空,“桅桿之下,征途之上,這片星空,是永不沉沒的燈標。”
此刻,教員們的目光投向浩瀚的星空。“看,那是‘夏季大三角’,是夜間粗略判定方位的重要參照……”光束劃過天際,連接起一顆顆星辰,仿佛在夜空中繪制著無形的海圖。張登邊說邊拿出六分儀,“通過測量北極星的高度角,就能推算出我們艦艇當前所處的緯度。”他詳細講解了如何利用北極星判定方位,如何在不同的季節(jié)辨識關鍵的導航星座。
仰頭觀察,海上的星空格外壯麗,星辰仿佛觸手可及。教員王飛凝視著為艦艇指引方向的北極星,他思緒翻涌,幾天前的那場特情處置歷歷在目。
全體艦員能夠第一時間做出最優(yōu)決策,關鍵在于大腦中那幅無比清晰的“態(tài)勢圖”。此刻,王飛頓悟:“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正是要幫學員構建一套動態(tài)更新的‘認知坐標系’嗎?讓他們在瞬息萬變的戰(zhàn)場中,也能像依靠北極星一樣,找準自己的方位,規(guī)劃出通向勝利的航線。”
講解結束,教員們沒有離開,依然仰望星空,仿佛將頭頂的璀璨星河與心中的育人藍圖連接了起來。這堂星空下的特殊課程,讓他們對教學實踐有了新的認識。
臨時任務結束前的一天傍晚,晚霞如同燃燒的綢緞鋪滿天際,將甲板染成一片橘紅,一場別開生面的甲板聯(lián)歡會在海浪的伴奏中拉開序幕。沒有華麗的舞臺,星空是天然的幕布;沒有專業(yè)的音響,濤聲是自然的和聲。教員與艦員自編自演的節(jié)目輪番登場,歌聲、笑聲、海浪聲,匯成了大洋深處充滿生命力的交響樂章。
航行的最后一天,軍艦緩緩靠向碼頭。站在后甲板上,回望這艘一開始讓不少教員心理產生“落差”的艦艇,此刻,他們的心中充滿敬意。它的噸位或許不大,但它所承載的使命、所展現(xiàn)的戰(zhàn)斗力、所凝聚的戰(zhàn)斗精神,卻重若千鈞。記者堅信,當教員們把海味、兵味、戰(zhàn)味融入教學課堂,一定會托舉起一批批學員勇闖廣闊的大洋、駛向更遠的海疆。
銳視點
讓教學與未來戰(zhàn)場對接
■楊敬杰
強軍之道,要在得人。軍隊院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承載著為戰(zhàn)育人的使命任務,教學質量與部隊戰(zhàn)斗力緊密相連。當前,戰(zhàn)爭形態(tài)加速演變,對軍事人才的綜合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院校教學與部隊建設必須同頻共振,通過深度融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鍛造出部隊急需、戰(zhàn)場管用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
精準對接戰(zhàn)場需求。當前,一些學員回到部隊無法將所學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崗位實踐能力,出現(xiàn)“水土不服”的情況。究其根源,是部分教員缺少一線任職經歷和實戰(zhàn)化演訓經驗,對部隊正在運用的新戰(zhàn)法、新訓法、新裝備理解不深,對官兵在實戰(zhàn)化訓練中遇到的真實難點、痛點感知不夠,導致課堂教學脫離崗位實際。因此,院校必須主動“走出去”,組織教員深入部隊一線、演訓現(xiàn)場,全方位調研未來戰(zhàn)爭形態(tài)演變、部隊轉型建設和崗位能力素質需求。同時,也要“請進來”,邀請一線指揮員、技術骨干走進校園,共同參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訂、課程設計、考核評估等,將鮮活的實戰(zhàn)經驗、緊迫的能力短板、前沿的作戰(zhàn)理念注入課堂。唯有如此,教學內容才能緊貼戰(zhàn)場,課程設計才能瞄準打贏,人才培養(yǎng)方能精準對接部隊崗位的需求訂單。
深度轉化反哺教學。一方面,要鼓勵教員帶著教學科研課題深入部隊代職、參加重大演訓任務,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答案,并將積累的寶貴經驗、暴露的深層次問題、形成的有效對策,通過案例教學、想定推演、模擬對抗、研討交流等形式融入課堂,讓學員們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真實的戰(zhàn)場環(huán)境、復雜的敵情態(tài)勢、前沿的對抗手段。另一方面,面對新裝備、新技術帶來的諸多應用難題,部隊難免會遇到各種瓶頸。這時,院校科研團隊應發(fā)揮關鍵作用,及時對部隊反饋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提出創(chuàng)新性解決方案,助力部隊攻克訓練與作戰(zhàn)中的瓶頸。同時,院校也能從部隊實踐中獲取大量鮮活數據,為下步研究找準方向,避免科研成果與實際需求脫節(jié),真正讓科技創(chuàng)新成為戰(zhàn)斗力提升的倍增器。
持續(xù)優(yōu)化協(xié)同機制。院校與部隊之間應構建起常態(tài)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協(xié)同機制。統(tǒng)籌規(guī)劃人才培養(yǎng)目標、教學內容、訓練體系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確保雙方在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上高度一致。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讓院校及時掌握部隊訓練動態(tài)、裝備更新情況等,部隊也能同步了解院校教學科研進展,從而實現(xiàn)信息的高效流通與共享。形成科學評價反饋機制,定期評估聯(lián)合育人效果,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優(yōu)化策略,激發(fā)院校教員與部隊官兵參與聯(lián)合育人的積極性,凝聚起推動教學與建設深度融合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