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物主不為奴”
■賴建文
一品一物見世界。對物質的態度、對物欲的追求,彰顯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和官德人品。共產黨人當游于物外,決不可身為物役。
鄧拓同志多才多藝,學識淵博,在很多方面都有建樹。他不僅是具有豐富經驗的報刊編者、深有研究的歷史學家,還是有才華的作家、詩人、書法家、文物鑒賞家。1961年,當鄧拓得知有人要出售一幅蘇軾的《瀟湘竹石圖卷》時,打算將它買下來。正在為《北京晚報》的“燕山夜話”欄目撰稿的他,不但湊了稿費,還預支了3個月的稿費,才買下《瀟湘竹石圖卷》。
古人講,君子使物,不為物使。1964年,鄧拓在寫下“君愛文明非愛寶,身為物主不為奴”的詩句后,便將個人珍藏的140余件(套)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全部無償捐贈給國家,其中便有蘇軾的《瀟湘竹石圖卷》、沈周的《萱草葵花圖卷》、唐寅的《湖山一覽圖》等藝術瑰寶。
以物寄情莫戀物,這是很多革命先輩的原則底線。上世紀70年代初,周恩來同志在龍門石窟見到有魏碑書法代表作《龍門二十品》拓本在出售,酷愛書法藝術的他,鑒賞再三后想買一套。一問價錢要500元一套,周恩來搖搖頭,將碑帖放回原處。在場有人提議送他一套,周恩來嚴肅地說:“你這個同志怎么能這樣講?國家的財產怎么能隨便送人?”在周恩來看來,個人愛好是私事,用公款埋單,事關以權謀私,是個原則問題。
在我們黨內,朱德同志愛蘭人人皆知。革命戰爭年代,他邊行軍作戰,邊在山里采集野蘭花,移植到各種簡易可攜帶的“花盆”中。朱德不但自己愛蘭,還著眼推廣種植,供人民群眾欣賞。1964年,經過多次分盆和各地搜求采購,他的院子里竟有了6000多盆蘭花。后來,朱德將這些蘭花全部捐贈給了中山公園,自己一有空就前往公園參觀蘭花展。
陳毅同志的詩揮灑自如,別具一格。有人曾建議他出幾本詩集,卻被婉拒。除了謙遜,主要是他覺得“現在真是大時代……每一件事都可以寫他幾百行詩”,但“可惜無時間寫”。作為詩人,陳毅敏銳地捕捉到時代噴薄而出的藝術靈感;作為人民公仆,他理性地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火熱的事業之中。在陳毅看來,不出詩集,不僅可以節省開支,還可以防止身受物役。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鄙鐣桨l展、經濟越發達,越考驗黨員干部對待物質的態度。每名黨員干部都應像革命先輩那樣“寓意于物”,不為外物所惑,不為利益所擾,不為私欲所侵,坦坦蕩蕩做人、堂堂正正做官、干干凈凈做事、清清爽爽交友,才能讓我們的人生始終充盈、健康、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