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子歸來無錦裳”
■劉 俊
“離家半紀經百戰,至今耄耋始還鄉。全村老小傾家出,季子歸來無錦裳。”開國上將蕭克的詩作《還鄉吟》,記錄了他回到家鄉時的真實場景。
1981年,離家50多年的蕭克首次踏上返鄉路。在湖南嘉禾縣招待所,他同趕來迎接的親屬傾心交談,特意交代隔天回村,吃飯就吃瓜麻糊,不準殺雞,不準砍肉,不準買魚,不準打酒。次日到侄子家時,蕭克衣著樸素,一邊吃瓜麻糊、紅薯和油茶水,一邊同家人說:“為什么瓜麻糊不能忘?吃瓜麻糊長大的忘了瓜麻糊就叫忘本。”
征程萬里,初心如一。對共產黨人而言,做官不是為了光耀門楣,而是為了服務人民、踐行初心,當以“無錦裳”為榮。
很多革命先輩少年時投身革命,戎馬半生、日夜奔勞,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才有機會回到家鄉。王震將軍每次回鄉,都以良好作風在群眾中留下好口碑。1959年,他看到村頭路旁立起“歡迎將軍回故鄉”的高大牌樓,嚴肅地問當地一位領導:“這牌樓能長谷子嗎?”那位領導低下了頭。“這牌樓能結南瓜嗎?”王震提高嗓門又問其他同志。“不能!”大家回答。“既然一不能長谷,二不能結瓜,對人民群眾沒有一點益處,你們何必費這么多錢財和人工,扎這么個花架子呢?”他告誡大家說,“我們應該時時處處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不要搞形式主義,要多為群眾辦實事嘛!”
1962年,王震再次回鄉,家鄉經濟還在恢復,急需資金支持,他當即自發捐助1500元現金和5000元公債券。對此,王震解釋道:“目前,國家和地方財政都有些困難,不能伸手要。我個人雖不富裕,但因孩子大了,到部隊去了,家里的開支減少了,因此,今天我們把它送給家鄉。”
很多革命先輩在革命戰爭年代浴血奮戰、建立功勛,回到家鄉依舊保持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本色,始終記著自己是人民的兒子,手中權力來自人民。
朱輝照將軍回鄉探親時,面對一些親戚調動工作或謀官求職的請托,一一婉拒。他表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封建衙門的腐敗現象。我們共產黨干部卻大不相同。我們共產黨要求廉潔奉公,我作為領導干部,更要帶頭執行。”他堅決拒絕利用職權為弟弟安排工作,后來弟弟一直在家務農。
20世紀50年代,黃克誠將軍回到湖南老家看望親友,堅決要求來時不坐轎,回時不讓人送行。在家鄉的幾天時間里,他每天睡在自家宗祠閣樓上,以稻草為席,吃飯就在哥哥家中,自始至終沒有為當地政府添麻煩。
1960年,蘇靜將軍因養母病逝回鄉,并拿出身上僅有的60元辦理了養母的喪事。當地干部群眾上門送來吊唁禮品,他堅決謝絕,甚至連一個花圈都沒有接受。
常言道,路上行人口似碑。黨員干部回家鄉,既是一次初心的回歸,也是一次作風形象、官德人品的檢閱。老一輩革命家從不擺架子、搞特殊,而是時時處處維護黨的形象、考量群眾利益。廣大黨員干部應像他們那樣,牢記黨員第一身份,擺正自己的位置,戒驕戒躁、謙虛樸素、低調做人,為他人樹立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