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滿意是最高獎賞
■楊 歡
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的一個玻璃櫥窗里,一把很不起眼的計算尺,吸引著參觀者。人們紛紛駐足,詳細了解這把計算尺背后的感人故事。
1961年,錢學森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系授課時,發現很多同學沒有計算尺。就像鋤頭之于農民,力學系的同學理應人手一把計算尺。可是,當時一把計算尺要10多元人民幣,很多同學由于家境貧寒,確實買不起。錢學森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一萬多元獎金,讓學校為力學系的學生購置計算尺。
錢學森曾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回國前,他在美國學術界和軍界已經有著極高知名度,“在過去25年中,他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具獨創性的航空科學家之一”。如果愛錢,紛至沓來的報酬和獎金會讓他一夜暴富。然而,他卻決心為國效力,放棄了原本非常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而且從來沒有在美國買過一分錢的保險和股票。
錢氏家訓有句話說得好,“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錢學森始終抱定這樣的信念: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他在輾轉回國的途中就許諾:“我將竭盡全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錢學森姓錢不愛錢,絕不是口頭表態或自我標榜。1994年,他獲得何梁何利基金頒發的100萬港元獎金。對于這筆巨款,他不僅沒有心動,甚至都沒有經手,直接委托秘書捐給祖國西部的治沙事業。
錢學森不愛錢,也不愛名。他特別不喜歡宣傳自己,包括拍電影電視劇、出版傳記文集等,一律禁止。名揚四海后,他堅持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參加鑒定會、不兼任顧問或名譽顧問。對于別人稱自己為“導彈之父”,他說:“一切成就歸于黨,歸于集體,我個人只是恰逢其時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
錢學森不愛錢,也不愛當官。1957年2月,錢學森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他給聶榮臻寫信,請求免去自己的院長職務,以便集中精力思考和解決重大技術問題。從此,他的履歷表上以副職居多,比如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等。對于全國政協副主席這種享受黨和國家領導人待遇的職務,他也多次寫信請求辭去。他說:“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樣也不想要。”
錢學森不愛錢,也不愛享受。他住在一座紅磚公寓樓里,整整49年沒有搬過家;上班常用的公文包還是在美國時參加國際會議獲贈的,跟隨他近40年;他用的芭蕉扇都是補了又補,實在不能用了才淘汰。聶榮臻贊揚錢學森:“總是艱苦奮斗地工作,艱苦樸素地生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錢學森說:“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種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才是對我最高的獎賞。”一個人如何對待名利,往往最能展現其境界、覺悟和人生哲學。是淡泊名利、超然物外,還是追名逐利、貪圖享樂?我們就應該像錢學森那樣,視事業重如山、視名利淡如水,真正能夠抵得住誘惑,經得住考驗,守得住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