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無恙 英魂安息
——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側記
■解放軍報記者 杜 娟 畢笑天

9月13日,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

請掃描二維碼瀏覽更多內容
9月13日,蒼松翠柏掩映下的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這里舉行。30位志愿軍烈士遺骸在祖國人民的深情迎接下,魂歸故土,安葬于這片他們用生命守護的土地。
回家的路需要走多久?對于烈士來說,這份等待已經持續了70余年。
回家的路需要走多遠?對于我們來說,從沈陽桃仙機場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園,29.7公里,濃縮了萬水千山。
連日來,烈士“回家”的一幕幕場景,牽動著國人的目光和情愫——70輛警用摩托車沿途護送,近3500面國旗飄揚在城市上空,“雙20”對話致敬先烈感動無數網友,迎接人群看到戰機通過水門時熱淚奔流,耄耋老兵迎接昔日戰友歸來用顫抖的手敬軍禮……
今天,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下沉式紀念廣場中央,矗立著象征英雄如山、和平永駐的主題雕塑,白鴿展翅的浮雕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寄托著對和平的祈愿。環繞廣場的烈士英名墻上鐫刻著十幾萬抗美援朝烈士的名字。
他們當中,有些遺骸已經回歸祖國,但還有很多尚未找到親人。退役軍人事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已完成前11批981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鑒定比對工作,并成功為28位烈士確認身份、找到親人。
在公布的名單里,有兩位烈士的信息:“方金耀,湖北省麻城縣,犧牲于1953年”“廖天良,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犧牲于1952年”。
今年,廖天良、方金耀與親屬的DNA先后比對成功。
接到參加第十二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安葬儀式的邀請時,方金耀的兒子方漢炳激動地說:“能夠代表父親迎接戰友回家,是我的榮幸。”廖天良的孫子廖啟升特意摘下家門口的楓樹葉帶來沈陽,他說:“每年清明,一家老小摘下楓葉做糯米飯時,眼前就會浮現爺爺帶著大伯、父親和姑姑一起摘葉做飯的畫面。”
清晨,兩位烈士親屬和軍地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部隊官兵代表、港澳臺同胞及青少年學生代表等300余人早早列隊肅立。
10時許,軍樂隊奏響低沉悠揚的《思念曲》,在解放軍儀仗司禮大隊戰士的持槍護衛下,22名禮兵邁著穩健的步伐,緩緩護送覆蓋著五星紅旗的烈士遺骸棺槨進入紀念廣場。棺槨被輕輕安放于軍綠色絨布鋪設的停放臺上,莊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隨即響起,人們高聲齊唱。
退役軍人事務部部長裴金佳致祭文后,全體人員向烈士遺骸棺槨三鞠躬。27名禮兵舉槍齊射,12響鳴槍劃破天際,每一響都是祖國對英烈的深情呼喚。《思念曲》再次響起,全場人員靜靜凝視,禮兵們抬起烈士棺槨,繞場半周,緩步走向安葬地宮。
電視機前,觀看直播的94歲抗美援朝老兵張健熱淚盈眶。以前身體好的時候,張健經常會來陵園跟戰友們說說心里話。今天,盡管身體不適,他仍然堅持穿戴整齊、準時收看直播。情到深處,張健忍不住對著電視敬了一個軍禮:“今天的中國,比我們頂著風雪在戰場上想象的還要強大。戰友們,你們安息吧!”
儀式結束后,人們排成長隊,手捧菊花,依次向英名墻獻花致敬。方漢炳和廖啟升在密密麻麻的姓名中找到自家長輩后,駐足凝視良久。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王春婕,每年都會在這里迎接英烈遺骸歸國。儀式結束,她俯身將英名墻前的鮮花整理整齊,并對記者說:“作為英烈的守護者,我要把他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把抗美援朝精神傳承下去,這是對英烈們最好的告慰。”
山河無恙,英魂安息。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解放軍報沈陽9月13日電)
讓“無名烈士”英名不朽
■賈雪峰
習主席強調:“對一切為國家、為民族、為和平付出寶貴生命的人們,不管時代怎樣變化,我們都要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
9月12日,第十二批30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13日,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截至目前,相關部門已順利完成前11批981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鑒定比對工作,并成功為28位在韓志愿軍烈士確認身份、找到親人。
“山河無恙,因你而安;家國今日,如你所愿。”讓“無名烈士”英名不朽,讓英雄“回家團圓”,就是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和奉獻。強軍新征程,奮進新時代。讓我們用實際行動追憶英烈、尊崇英烈、捍衛英烈、致敬英烈、學習英烈,永遠守住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