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效能
■張 揚
偵打突擊無人車、新型無人潛航器、新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在9月3日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活動中,一批無人智能裝備首次亮相,展示出我軍無人智能作戰力量建設取得的新成就。對部隊官兵來說,應努力學好用好無人智能裝備,提高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效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無人智能作戰力量發展。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深刻影響著世界軍事發展走向,催生出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推動戰爭形態加速向智能化方向演進。無人作戰力量在軍事行動中的參與度日益提高,無人智能作戰已成為提升體系作戰能力的新增長極。列寧說過:“不理解時代,就不能理解戰爭”。世界近幾場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無人平臺運用規模越來越大、人工智能賦能越來越深、有人無人協同越來越緊,跨域聯合、無人自主等成為新的作戰趨勢。
“欲得強兵,必須堅甲利器,實選實練。”有人無人協同作戰,是未來無人作戰最具運用價值的作戰模式,也是未來戰爭的主要樣式。“平臺無人、體系有人,無人先導、人機一體”,是智能化作戰的鮮明特征。要想提高協同偵察、協同打擊、協同突擊、協同保障、協同防護的能力,必須加強有人無人協同訓練,強化“有人+無人”戰法創新,在協同中形成“人信機、機助人”的默契,加快推進無人智能作戰力量以“主力”“主角”身份融入作戰體系。
用兵在智,勝戰在術。葉劍英同志說過:“如果只掌握現代的軍事手段,而沒有正確的軍事理論作指導,也不能有效地對付現代化的敵人,至少要付出更多更大的代價。”從世界軍事史看,英國發明了坦克并首先將坦克投入實戰,卻未能物盡其用,一直沒有形成與之相匹配的作戰理論。而在二戰初期,德國率先把以坦克集群為重點的作戰思想付諸實踐,并將其發展為“閃電戰”理論,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好戰法勝過千軍萬馬。廣大官兵應不斷提高科技認知力、創新力、運用力,掌握智能化戰爭制勝機理,加強典型行動專攻精練,創造更多適應信息化智能化戰場的訓法打法。
有矛必有盾。此次閱兵活動中,反無人機方隊同樣引人矚目。受閱的反無彈炮系統、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等成體系建設,既能軟殺傷,又能硬摧毀,是反制無人機的強大“鐵三角”。在無人作戰力量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對其進行反制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未來戰場上,單一的作戰力量很難獨立完成反無人作戰任務。只有把各種反無人裝備和技術手段綜合運用、將反無人作戰融入聯合作戰體系一體籌劃,采取機動靈活的戰法、快速精確的行動,實施重點打擊或靈活控制,才能挖掘并釋放人機協同的新質作戰效能,牢牢掌握打贏智能化戰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