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協作,淬煉聯合救援能力
——“和平友誼-2025”聯演人道主義救援減災混編合訓見聞
■張百陽 解放軍報記者 賴瑜鴻 馮喆信
連日來,位于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蒲種國家災害救援基地一片忙碌。“和平友誼-2025”聯演人道主義救援減災進入混編合訓階段,中馬兩軍參演兵力混編組成多支救援分隊,圍繞警戒封控、破拆切割、頂升支撐、繩索技術、現場急救等環節展開專攻精練。
“注意破拆角度,保持穩定。”在破拆切割訓練區,中方教練員馬樹軍與馬方參演隊員納茲里協同操作液壓破拆工具,對倒塌建筑物鋼筋實施精準切割。火花飛濺中,兩人配合默契,迅速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開辟出一條生命通道。記者在現場看到,每完成一段作業,雙方隊員都會相互示意,確認安全后再繼續推進。
另一處訓練場上,面對被重物壓困的“傷員”,中馬混編小組迅速響應。“頂升作業準備,注意壓力控制。”中方隊員操作起重氣墊,馬方隊員跟進安裝支撐裝置。隨著設備發出均勻的嗡鳴,數百公斤重的混凝土樓板被緩緩頂升至安全高度。某救援組組長楊太總隨即帶領隊員匍匐進入作業區,用擔架將“傷員”穩妥轉移至安全地帶。
“救援方式必須根據現場情況靈活調整,見招拆招。”馬樹軍向記者介紹,此次混編合訓中,為了在近似實戰的環境中有效錘煉聯合救援能力,雙方構設了逼真的災害場景、設置了多類救援任務,隊員們需要根據不同救援場景,共同操作使用20余種專業救援裝備,以最快最穩妥的方式完成救援任務。
“前方發現‘傷員’,救援力量無法進入,請求派機器狗前出。”在一處倒塌房屋現場,某救援組組長范譯文接到隊員報告后,迅速調遣機器狗對“受災”目標區進行增援,發揮無人裝備機動性強、信息傳輸速度快等優勢,獲取傷員位置和傷情等信息,成功實施救援。
記者了解到,此次聯演中,一些智能裝備的投入運用為現場偵搜、目標獲取、施救策略等提供有力支撐,顯著提升救援減災行動效能。
不遠處,高空救援訓練同步展開。中馬混編小組接到“有‘傷員’被困二樓平臺”的模擬特情后,迅速運用繩索技術展開救援。中方隊員快速架設雙繩保護系統,馬方隊員則熟練地將“傷員”固定在救援擔架上。在雙方隊員的高效協作下,擔架沿著預設繩索路線,平穩降落到地面安全區域。整個救援過程銜接流暢,展現了雙方在繩索救援技術上的嫻熟配合。
幾十米外的現場急救區,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醫療搶救正在緊張進行。發現“傷員”出現呼吸困難后,中馬軍醫混編小組立即投入處置。中方軍醫迅速實施氣道管理,馬方醫護人員同步建立靜脈通路,雙方配合默契,在黃金救援時間內穩定了“傷員”傷情,并將其安全轉運至后方醫療點。
訓練過程中,兩國官兵在翻譯協助下交流順暢,配合更加默契。“在聯合救援訓練中,我們都拿出了各自的看家本領,互相學習了許多實用技巧。”馬方隊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方隊員展現的專業素養和協作精神,讓他們對共同執行救援任務充滿信心。
陸上聯合任務部隊中方指揮員表示,此次混編合訓不僅深化了雙方在救援裝備性能和戰術特點上的相互了解,還提升了兩軍在復雜環境下實施人道主義救援的協同能力,為后續聯合實兵演練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