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亮相
弱水河畔,千年胡楊傲然挺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迎來又一個歷史性時刻——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即將從這里啟程奔赴“天宮”。
在10月30日舉行的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與記者見面會上,指令長張陸、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和載荷專家張洪章在歡呼聲中亮相。
這是一個極具特色的乘組:專業類型上,涵蓋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種類型;年齡結構上,恰好是70后、80后、90后的組合。3位航天員以各自的專業優勢與性格特質形成互補,組成執行這次任務的“黃金搭檔”,也成為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接續突破的生動縮影。
指令長張陸——
再赴天宮啟新程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占康 記者 李巖 郭瀟寧

張陸,男,漢族,籍貫湖南漢壽,碩士學位。1976年11月出生,1996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陸軍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某團司令部空戰射擊主任,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入選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22年11月,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2023年9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獲“三級航天功勛獎章”。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并擔任指令長。
時隔2年多,航天員張陸再次出征太空。作為指令長,他將帶領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奔赴中國空間站,續寫“天宮”新征程。
2022年11月29日,張陸和費俊龍、鄧清明一起駕乘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接力空間站建造階段載人飛行任務的最后一棒。
神舟十五號乘組在軌駐留180多天,首次利用夢天實驗艙的貨物氣閘艙轉移物品,圓滿完成艙外擴展泵組安裝等任務,為后續開展大規模艙外科學與技術試驗奠定了基礎;首次實現“太空會師”,開啟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時代。
“小時候的快樂很簡單,常常數著星星望著天。夢見自己插上翅膀,飛向了夢中的家園……”這是與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同期發布的歌曲《天地間最美的舞臺》。這首歌曲的作詞和演唱者,正是張陸。
神舟十五號任務結束后,張陸沒有絲毫懈怠。他迅速將所有成績“清零”,以“新兵”姿態重新投入各項強化訓練中。
水下訓練,張陸總是提前熟悉操作流程,研讀操作手冊。完成5個多小時的訓練后,他累得精疲力盡,仍主動與教員一起復盤總結。
隨著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新的科學實驗、新的空間站技術不斷涌現。張陸針對空間站任務的新特點,進行了大量更深更細的研究和學習。面對一些科學實驗機柜和新增試驗項目,從設計原理、設計理念,到操作流程、數據記錄,他都要求自己熟練掌握,做到對試驗項目中的創新點、易錯點、易混淆點爛熟于心。
在保證完成正常訓練和任務的前提下,張陸還走進學校講述航天故事、傳播航天精神。一次,他參加第二屆全國讀書日活動。站上講臺,他與孩子們分享了自己在太空讀書的經歷,并向他們推薦了“3本書”——
第一本是“先賢智者寫在紙上的書”,讓大家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第二本是“自然萬物寫在大地上的書”,讓大家學會觀察和探索自然;第三本是“日月星辰寫在宇宙間的書”,讓大家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和向往。
“看到自己能給孩子們帶來積極影響,我非常欣慰,這也是我作為航天員的另一種價值。孩子們的正向反饋成為我再次逐夢太空的動力。”張陸說。
2024年,經過嚴格選拔,張陸成功入選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并擔任指令長,帶領兩位新搭檔執行任務。
“生命可以老去,唯有榮耀絢爛天地。”張陸深情地說,“能夠再次為祖國出征太空,于我而言,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他親眼見證了首批航天員“幾十年如一日訓練,時刻準備飛天”的堅定與執著。這種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液,成為他不斷前行的動力。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快速進入備戰狀態。“我們各自的特長能覆蓋任務中的不同需求。這樣的組合,讓我對執行神舟二十一號任務充滿信心。”在張陸看來,自己作為70后,有著豐富的飛天經驗與統籌協調能力,能帶領團隊應對各類突發情況;90后武飛,年輕有活力,理論與操作能力突出,是技術“尖刀”;80后張洪章,穩重博學,能在專業領域提供支撐,同時平衡團隊氛圍。
張陸還記得,神舟十五號任務返回途中,費俊龍對他說:“要把乘組擰成一股繩,了解每個隊友的特點,讓每個人都能在合適的位置發揮最大作用。要統籌全局,預判問題……”這些話,張陸記在心里,成為后續訓練和備戰神舟二十一號任務的準則。
張陸還延續了神舟十五號乘組風雨無阻的訓練傳統——當年,費俊龍每天都帶他們跑步,從未間斷。如今,張陸也帶領武飛和張洪章一起進行體能訓練,不僅提升了體能素質,也增加了信任。
3個人在訓練中相互學習,在生活中相互關照,早已形成深深的默契。“太空里,我們3個人就是彼此的依靠。”張陸說,3個人“步調一致、絕對信任”,才能應對所有未知的風險。
張陸為乘組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礪劍-21”。他說:“希望我們乘組能像寶劍出鞘一樣,圓滿完成這次任務。”
如今,張陸已帶領“礪劍-21”乘組做好一切準備。他信心滿滿地說:“期待再次聽到地面團隊熟悉的聲音,‘曙光’‘北京’‘銀河’‘天宮’……我是‘神舟二十一號’,我們來了!”
航天飛行工程師武飛——
逐夢星河正當時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占康 記者 郭瀟寧 李巖

武飛,男,漢族,籍貫內蒙古包頭,碩士學位。1993年10月出生,2021年1月入伍,201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陸軍少校軍銜。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2020年9月,作為航天飛行工程師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問天閣前,神舟二十一號乘組正式亮相。3名航天員中,一張年輕的面龐引人注目——他便是目前我國航天員隊伍中最年輕的航天員武飛。
“這是時代賦予我的幸運,我會用百分百的努力去回報!”面對鏡頭,這名32歲的航天飛行工程師話語樸實而有力。
從“守護空間站的工程師”到“入駐空間站的航天員”,此刻,他已握緊通往星河的“船票”,即將帶著祖國的期盼與親人的牽掛,在距離地球表面約400公里的中國空間站,書寫屬于新一代航天人的逐夢篇章。
“我的父母樸素地堅信,讀書改變命運。他們拼盡全力托舉我走出茫茫草原,才有了今天,我能飛向渺渺星河。”談及父母的付出,武飛始終心懷感恩。中學時期,他的成績名列前茅,數學成績尤其優異。他沉浸于在筆記本上列出一道題的多種解法,反復研究不同解法的差異,用數與線搭建起嚴謹的理性思維。
高中時期,武飛迷上了看《世界軍事》等雜志。“我們國家的武器裝備什么時候能世界領先?”這份渴望,讓他填報高考志愿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專業。
研究生畢業之際,武飛走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彼時,中國航天正迎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他參與了載人航天、月球與深空探測等多類航天器的研發驗證。他的工作主要是進行航天器熱試驗,確保航天器在太空中的真空、極端高低溫環境中能穩定工作。
為了獲得大批量可靠數據,武飛和同事們常常睡在實驗室里,24小時輪班值守。當試驗成功的那一刻,他真正體會到那種參與“國之重器”建設的自豪感。
收到選拔航天飛行工程師的通知,武飛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初選入圍后,復選階段的考核對人員身體耐受度的要求極高。“那是意志與熱愛的雙重考驗。只有足夠熱愛這份事業,有足夠堅定的決心,才能扛過這些極限挑戰。”他說。
得知自己正式入選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的消息時,武飛正在廠房里調試核心艙的熱試驗設備。彼時還不到27歲的他不禁感慨:“終于能到太空親自操作自己參與設計的設備,把地面實驗搬到真正的太空環境中了!”
然而,從一名科研工作者到一名航天員,要跨越的難關遠比想象中多。飛船手動交會對接模擬訓練,武飛的操作精度始終不理想。他向經驗豐富的航天駕駛員請教,找準癥結后,反復練習,操作最終變得絲滑精準。
第一次水下訓練,武飛的動作屢屢失誤。指令長張陸在水槽邊觀察許久,及時指出問題:“要學會借力、卸力。”隨后,張陸把自己的訓練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他。善于學習的武飛快速摸準了其中的竅門。
在地面做工程師,武飛只需在航天器熱控領域深耕;成為航天員后,他還要掌握熱學、力學、空間材料學等多領域知識。
“以前是‘學深’,現在還要‘學廣’。”武飛拿出備戰高考的勁頭,筆記本記了厚厚一摞,遇到難題就向教員、隊友請教。
接到入選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通知后,武飛對自己的要求愈發嚴格。航天飛行工程師的職責主要是對空間站組合體的平臺照料與站務管理,以及設備的維護、維修和升級等。“太空實驗室承載著無數科研人員的智慧和期待。我的工作就是要確保其中每個環節都處于最佳工作狀態。” 他說。
一次艙內失壓應急演練中,指令長張陸要求武飛脫離手冊完成任務。“流程很復雜,第一次實戰演練很容易緊張混亂,但他思路特別清晰,語言表達也很流暢,沒有絲毫卡頓。”張陸特別欣賞武飛這份從容與專業。
如今,武飛心中裝滿了對太空的期待:他想親手完成和熱學相關的燃燒實驗、流體動力學實驗,用專業知識探索太空的奧秘;想透過舷窗眺望故鄉,在星河間尋找成長的軌跡;想體驗太空漫步,與宇宙實現“零距離”接觸;還想和隊友在太空過新年,把中國航天人的祝福送往宇宙。
小時候,武飛總愛躺在草原上仰望星空。那時的他,總覺得星星仿佛觸手可及;如今,他即將飛向太空,以全新的視角凝望浩瀚星河。
那片曾經令他心馳神往的星空,終將成為他追逐航天夢想的新舞臺。
載荷專家張洪章——
叩問蒼穹探新知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占康 記者 李巖 郭瀟寧

張洪章,男,漢族,籍貫山東鄒平,博士學位。1986年4月出生,2013年7月參加工作,200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科學院研究員。2020年9月,作為載荷專家入選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經全面考評,入選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
星空,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對航天員張洪章來說,曾經很遠,如今很近。
一副眼鏡襯得眉目溫潤,白皙面龐上總漾著謙和笑意。10月30日,作為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乘組的載荷專家,張洪章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公開亮相。
“我們將竭盡全力完成好每一項凝聚著廣大科研工作者智慧與汗水的科研項目,助力中國在科技領域實現更大的突破。”記者見面會上,張洪章向祖國和人民莊嚴承諾。
張洪章1986年出生在山東省濱州市一戶農家。他自小喜歡讀書,積攢下來的零花錢都用來買書看。大量的閱讀,引發了他對生命科學的強烈好奇。這份好奇又轉化為動力,推動著他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2004年,張洪章考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大學期間,他業余時間幾乎全泡在圖書館,從化學專著到生命科學文獻,一本本啃、一點點學。
在他看來,上大學是為了解惑—— 解開心里對科學的疑問,也解開人生方向的困惑。后來,他考入中國科學院某研究所,開啟了科研生涯。
搞科研離不開創新。張洪章用吃櫻桃來打比方:“把櫻桃做得更好吃有幾種方法?有人說生吃,有人說煮著吃。我們搞科研要創新,就把它凍透了吃、炸脆了吃,甚至榨成汁吃。”他說,“創新就是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做別人沒有做到的、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
2018年,張洪章已在科研領域嶄露頭角。就在他的科研事業蒸蒸日上時,一個特殊的通知傳來:我國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工作,范圍首次由空軍現役飛行員擴大至相關工業部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航空航天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
“做國家需要的事,做國家需要的人。”張洪章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時間報了名。
2020年9月,好消息傳來——張洪章作為4名載荷專家之一,入選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這意味著,他要迎接全新的挑戰。
從最開始成為幸運兒的“欣喜”到面對新環境和考核的“壓力”再到如今的“淡定”,張洪章完成了脫胎換骨的改變,身體素質從弱到強,知識儲備從專到全,心理素質也更加強大。
剛開始體能訓練時,張洪章成績不理想。他主動上跑步機加練,把應急繩綁到腰上,“直到實在跑不動了被跑步機甩下來為止”。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體能成績日日見長,終于達到優秀。
多年來,張洪章堅持打太極拳。他沒想到,這竟然成為他完成離心機訓練、模擬失重訓練的“秘密武器”。
“離心機訓練會給胸腹部造成擠壓感,這與太極拳有相通之處,因而我知道怎樣能更好地保護內臟。”張洪章說,“模擬失重訓練更有意思,水下訓練服又厚又重,限制四肢自如運動。如果你在里面先順著服裝漂浮的方向,再慢慢引導到自己的方向,就可以像魚一樣在水里游。”
載人航天這個龐大的系統性工程,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不能只關注局部。張洪章對此認識尤為清晰:“以前我習慣發散思維,做一件事總想著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現在,我會花更多時間,考慮如何用現有的辦法把工作做得更好,準確無誤完成手冊上規定的操作。”他將這種思維方式的改變總結為“從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到給予更多現實性,從天馬行空到落地生根”。
即將奔赴太空,張洪章心中既有對任務的敬畏,也有對夢想的期待。作為載荷專家,他主要負責空間站科研實驗。地面訓練時,他注重了解實驗的原理和意義,只為更好地與地面科研人員溝通,實現成果最大化。
“空間站里的任何一個實驗項目,都凝聚著地面科研人員大量的心血。能在太空親手完成他們的實驗,是幸運更是責任。”張洪章說,他參與的實驗項目,也將在此次神舟二十一號任務中搭載上行。他非常期待在太空環境下開展這項實驗,更期待能取得突破性成果。
在指令長張陸眼里,張洪章是個“浪漫的科學家”。訓練間隙,張洪章會打快板、練太極拳、讀古詩詞。任務之余,張洪章期待著在失重環境下打太極拳,更盼著出艙那一刻擁抱空間站,俯瞰地球,眺望祖國和家鄉。
神舟二十一號蓄勢待發,張洪章懷揣報國之心,帶著探索之志,奔赴屬于他的“太空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