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徐占虎 發布:2025-10-24 07:14:07
旋翼轟鳴中的時代回響
■解放軍報記者 李 巖
10月20日下午,伴隨著最后一場飛行表演結束,停機坪漸歸平靜,第七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落下帷幕。
這場以“開放創新,融合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盛會,不僅為人們獻上了一場場精彩的空中飛行特技表演,更是交出了一份我國直升機產業從“跟跑”到“領跑”的時代答卷。
直升機拉出的一縷縷彩煙還未散盡,觀眾們揮舞五星紅旗的情景還清晰地刻在腦海中。此時此刻回味本屆天津直博會,記者發現,在現場聽到最多的詞語就是“震撼”與“自豪”。
盡管深秋的津門大地已有些許寒意,但絲毫沒能影響人們的觀展熱情。據主辦方介紹,每天2萬張的參觀票開售即被一搶而空,很多觀眾尤其是一些軍迷以及攝影愛好者,早早就來到現場。他們帶著專業設備在前排蹲守,只為近距離一睹戰鷹的雄姿。
在人群中,79歲的馬松林抑制不住內心喜悅,端著相機的手竟有些顫抖。
“57年前我曾參軍入伍,幾十年來見證了部隊發展壯大的堅實腳步,我為人民軍隊的今天感到自豪。”當直-20T凌空釋放出干擾彈,彈焰映照下,馬松林的雙眼微潤。
在現場,記者看到許多父母帶著孩子前來觀展。鐵翼飛旋,承載著的不僅是老一輩人的希望與夢想,也為下一代埋下了強國強軍的種子。
擔負飛行表演解說工作的李欣然是陸軍培養的首批女飛行員之一。她告訴記者:“看到許多小朋友、大朋友向我們招手,我感到很榮幸。這是一種激勵,更讓我感到了一種責任。”
作為國家級直升機專業展會,天津直博會自2011年首屆舉辦以來,始終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晴雨表”。從首屆展會上國產直升機的首次集中亮相,到 2019年直-20國際航展首秀的“驚艷登場”,再到如今直-20T、旋戈-600等新裝備的“集群現身”;從最初依賴進口發動機的“卡脖子”困境,到如今多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突破,十幾年間的7屆展會,恰似一部濃縮的中國直升機產業發展史,每一頁都有著“自主創新”的印記。
據組委會統計,為期4天的展會吸引了約7萬人次觀展,來自30余個國家的近400家企業參展,聚焦低空經濟、無人協同等前沿領域,舉辦了近20場國際合作論壇。這屆擁有16萬平方米展區的展會,已然成為國際社會觀察我國航空實力的重要窗口。
這是一次強軍成果的震撼亮相,也是一次航空制造的自主宣言,還是一次低空產業的未來暢想。旋翼的轟鳴聲雖已遠去,但它留下的啟示愈發明晰:中國航空的自強,從來不是“單點突破”的偶然,而是“理念引領、制造支撐、創新賦能”的必然;天津直博會的舞臺,也不僅僅是“裝備秀場”,而是中國航空與世界對話、與未來牽手的橋梁。相信這份“自強答卷”能催生出更強動力,托舉著國防安全與經濟發展之雙翼,飛向更加高遠的天空。
解放軍報記者帶您走進第七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
中國“智造”托舉鐵翼飛旋
■解放軍報記者 李巖

陸軍“風雷”飛行表演隊進行飛行表演。

陸軍“風雷”飛行表演隊進行飛行表演。

陸軍“風雷”飛行表演隊進行飛行表演。

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飛行表演。
10月16日清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天津民用直升機產業基地內人頭攢動。隨著武裝直升機的旋翼攪動氣流,陸軍“風雷”飛行表演隊的7機編隊拖著彩煙掠過天際,第七屆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的大幕正式拉開。
這場以“開放創新,融合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盛會,在16萬平方米的展區里,匯聚了30余個國家近400家企業研制的52架航空器,也描繪出中國直升機產業蓬勃發展的喜人圖景。
從戰鷹列陣的震撼表演到核心部件的自主突破,從軍用直升機的實戰化展示到低空經濟的產業化落地,中國“智造”正在更加廣闊的天地中,書寫著航空強國的新篇章。
新老戰鷹列陣:展現體系作戰進階之路
在飛行觀摩區人們的歡呼聲中,展示垂直爬升動作的直-20T快速上升,穩健靈動。突然,直-20T釋放出一排排干擾彈,彈焰和彈跡瞬時在藍天上繪出醒目的弧線。這是直-20T首次亮相中國天津國際直升機博覽會(以下簡稱“天津直博會”),一系列特技飛行動作,充分展示出它的飛行穩定性與機動能力。
“直-20T的研制成功,填補了我國直升機譜系‘攻運結合’能力上的空白。”航空工業直升機所副總師朱敏峰介紹說。
據悉,與直-20相比,直-20T變得更加多能。其機身兩側增加了一對短翼,短翼上有4個掛點,除了可以用來掛載各型空地導彈、火箭發射巢,攜帶霹靂90這樣的空空導彈外,還可以加掛電子戰干擾吊艙,提升戰場生存能力,或者攜帶副油箱增加航程。直-20T機身前側配備了大型光電瞄準設備,可支持更多模式的搜索和制導,應對更為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
“表演隊的飛行特技不是單純的‘炫技’。”“風雷”飛行表演隊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專業化的飛行表演是探索技戰術的有效途徑,可為陸航部隊提高實戰化訓練水平和作戰能力提供思路。”
“這套空中動作每個細節都源自實戰需求。”剛結束直-20T飛行表演的飛行員張騫向記者介紹說。擁有4000多小時安全飛行記錄的他,當天完成了懸停回轉、躍升倒轉等多個高難度課目。“剛才的躍升倒轉,就是國際上所說的‘萊維斯曼機動’,在實戰中能讓直升機快速轉換攻擊方向,對目標實施連續打擊。”
“隨著直升機越來越先進,我們將挑戰更多具有實戰意義的高難度動作。”張騫自豪地說。
除了初次亮相的“新面孔”,記者在展會現場還遇到了不少“老朋友”,從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架直升機——直-5,到自主研制的直-9系列直升機,再到以直-9為基礎研制的武裝直升機——直-19,以及直-20戰術通用直升機、直-8L運輸直升機等。這些新老機型的集中呈現,展現著我國直升機的進階發展之路。
連續參加5屆天津直博會,飛行員牛超對我軍陸航部隊這10年間的裝備發展進程深有感觸。他表示,中國“智造”為部隊提供了更多新型先進裝備,推動了陸航部隊戰斗力大幅提升。
本屆天津直博會,航空工業館在布展時突出了體系作戰概念。在直-10ME前,航空工業集團的展臺講解員林子鈺向記者介紹說:“它可以與直-9、直-11、直-20等多種機型構成縱深打擊梯隊,協同旋戈系列無人機形成精準打擊、攻防兼備的作戰體系。”
發動機“扎堆”:動力裝置研發實現新跨越
“雙機對沖”飛行表演中,2架直-10從跑道兩端上空10余米的高度快速相向機動飛行,以每小時180公里的時速擦肩而過。精彩的表演,引發陣陣叫好聲。
駕駛直-10的飛行員劉波表示,能駕駛這型性能強大的直升機,他十分自豪。而該機強大性能的背后,是其內部裝配著我國自主研制的先進發動機。
走進室內展區,記者看到,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以下簡稱“中國航發”)的展區前圍滿了參觀者。據了解,本屆天津直博會上,中國航發攜1100千瓦級發動機、渦軸-16發動機、AES20發動機、氫燃料發動機、混電推進系統等多型先進直升機動力裝置參展,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中國航發在直升機領域的創新突破與硬核實力。
作為飛機的“心臟”,航空發動機被譽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
1100千瓦級發動機是中國航發自主研制的先進渦軸發動機,采用組合壓氣機、回流燃燒室、附件傳動單元體等設計,結構緊湊輕巧、性能優越,擁有振動監測、壽命管理等功能,適用于6噸級的直升機。
民用直升機動力領域的突破同樣亮眼。渦軸-16發動機的展臺前,一同展示著由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與生產許可證。這款發動機功重比高、油耗低,已批量交付AC352中型民用直升機使用,打破了7~8噸級雙發直升機動力裝置依賴進口的局面。旁邊的AES20發動機,400千瓦級的功率可適配700~1200公斤級輕型直升機,油耗比國外一些同類產品更低,具有較強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面向未來的綠色動力展區,兆瓦級氫燃料發動機散發著藍色光暈。“這是國內首款實現100%燃料摻氫的航空發動機。”中國航發專家李韜介紹,本次展出的兆瓦級航空混合動力系統輸出能量形式為電能,可用于3至8噸級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和10至20噸級分布式電推進通航飛機,具有功率密度高、安全性好、低排放等特點,可為發展低空經濟提供零排放的動力解決方案。
作為發動機與旋翼之間的“動力橋梁”,傳動系統同樣在邁向全面自主化。AC352中型民用直升機的尾傳動系統模型展示著內部精密結構,中間減速器、尾部減速器和傳動軸組件形成高效的動力傳輸鏈,功重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了解,AC313A、AC332直升機尾傳動軸的研制生產采用了精密鋁合金管軸加工、管材無損檢測、尾軸精密動平衡等關鍵技術,產品技術成熟可靠,目前已批量裝機交付。
此外,中國航發還展出了多種精密零部件,集中展示了新技術、新材料以及高性能、高可靠性產品在航空動力領域的應用。
“從發動機到傳動系統,從核心部件到材料工藝,我們已構建起全鏈條自主研制能力。”中國航發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國產動力系統已覆蓋國內全部軍民用直升機型號,且批量出口國際市場。
多型飛行器“首秀”:新質生產力助力低空經濟騰飛
在本屆天津直博會首次設立的低空經濟館內,多架造型別致的無人飛行器引人注目,參觀者紛紛坐進一些“未來飛行器”內感受科技的魅力。
此次展會中,包括航空工業集團HH100、億航智能EH-216S、零重力RX1E在內的多型低空飛行器首次展出。這些科技感、未來感兼具的新型航空器,展現出發展低空經濟的無限可能。
低空經濟,這種新的經濟形式,伴隨著飛行器的形態革新而生,關乎未來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航空救援、無人機配送、工業巡檢、觀光旅游……低空經濟當前正步入快速發展期,開始釋放科技發展的紅利。
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寫進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據中國民航局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2035年有望突破3.5萬億元。
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熱度持續走高。在10月16日舉辦的民機銷售集中簽約活動中,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帶來的國產首款重載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AR-E800斬獲20架確認訂單、140架意向訂單,成為備受關注的“簽約冠軍”。
“AR-E800是集團公司第一款以商業銷售為目標打造的eVTOL產品。”AR-E800項目負責人苗德建介紹道。該項目團隊在市場調研時發現,山區電網鐵塔建設、基建工程材料吊裝、農產品運輸以及景區常態化物資補給等場景,對高載重、強適應性運輸平臺的需求十分迫切。
“eVTOL一定會在低空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苗德建表示,“我們也將持續根據市場需求與技術發展水平對產品進行升級,讓更多產品飛進市場,服務民生。”
近年來,航空工業集團貫徹落實國家發展低空經濟的戰略部署,發揮技術優勢,加快布局eVTOL產業新賽道,推出多型產品。本屆展會開幕首日,航空工業集團就與各方簽訂了193架此類機型的意向及確認合同,涵蓋有人直升機、無人裝備等多個品類,同時發布了AR-600、AR-2000兩款無人直升機新產品。
這不僅僅是訂單的增長,更是產業信心的體現。最新發布的《民用直升機中國市場預測年報(2025—2034)》預計,到2029年,我國民用直升機機隊規模將突破1700架,飛行量將超過30萬小時。
除了各類飛行器的展出,記者特別注意到首次亮相天津直博會的全國首個省級低空飛行服務平臺。據相關負責人郭煒介紹,該平臺將對天津市低空飛行進行統籌管理,助推該市低空經濟高效發展。
本屆天津直博會上,國際化合作同樣亮點紛呈,專業交流活動成果豐碩。“2025中國直升機發展論壇”“京津冀低空經濟協同發展研討會”等高端論壇,匯聚國內外行業專家,把脈產業前沿。一位參加天津直博會的外方代表感慨:“今年的展會規模更大、技術更前沿,中國企業在自主創新上的突破令人震撼。”
從直-5的艱難起步,到直-20T的現身藍天;從依賴進口發動機,到氫燃料動力尖端技術領域的自主突破;從單一機型的展示,到低空經濟的發展及展現出的宏大圖景,本屆天津直博會不僅是一次裝備迭代的展示,更是中國“智造”書寫的時代答卷。
在旋翼的轟鳴聲中,我國航空工業正以自強創新為筆,描繪著國防安全與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的壯麗圖景。

觀眾觀看飛行表演。

裝備靜態展示。

孩子們體驗直升機模擬飛行。
(本文照片由杜鵬輝、解放軍報記者欒鋮、朱恩舉、特約記者張永進、新華社記者劉芳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