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行深海礪尖兵
——來自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某艇員隊的觀察報告
■尚金鑫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鄧博宇

潛艇在水面機動。黃禮君 攝

請掃描二維碼瀏覽更多內容
明月高懸,巨浪翻涌。幽暗深海之下,一艘鋼鐵“巨鯨”靜靜巡弋。
潛艇剛抵達預定陣地,一陣急促的警鈴響起,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某艇員隊立即進入戰斗狀態。
“3、2、1,發射!”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導彈騰空而起,直刺蒼穹。
優化決策指揮鏈路、檢驗新戰法訓法、錘煉懾戰止戰能力……一次次駛向深藍,一次次利劍出鞘,闊步新時代新征程,該艇員隊官兵始終牢記領袖囑托——
2013年4月,習主席看望慰問該艇員隊官兵,同他們共進午餐、深入交流。2023年5月,習主席給該艇員隊全體官兵回信,勉勵他們“不斷提高履行使命任務能力,努力鍛造全面過硬的水下尖兵,為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潛行萬里,永不迷航。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該艇員隊官兵錨定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強練兵備戰,聚力攻堅克難,將水下尖兵鍛造得更加過硬,將深海利劍淬煉得更加鋒銳。
永葆緊前備戰的常態——
做一顆“隨時可以出膛的子彈”
觀察一支部隊的備戰狀態,既要看戰時,也要看平時。一個深夜,記者觸摸到了這支部隊的備戰脈動。
夜色深沉,學習室內不時傳來討論聲。記者推門而入,只見艇員隊多名部門骨干圍在一張海圖前,研判當面敵情態勢。
記者好奇,按照艇員隊的工作安排,那段時間,他們不擔負戰備值班任務,甚至部分艇員還處于休假狀態。
“戰備弦一刻松不得!”艇長告訴記者,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水下戰場,海況的變化、洋流的波動,都可能影響戰術實施,一個分神就可能讓對手取得戰場主動權。為了把各種情形研究透,做到心中有數,類似較真碰硬的敵情分析活動,幾乎每天都在學習室上演。
備戰脈搏,不僅跳動在每一個深夜,也跳動在每名官兵心頭。
艙室雖然狹窄,但官兵的視野寬廣、目光敏銳——艇長的筆記本上,當面敵情、水文氣象等每日記錄,內容翔實;官兵分析研究的范圍,并不局限于家門口的近海,而是覆蓋每一片可能到達的海域。
艉艙離指揮室最遠,卻回應指揮員口令最快——在這個管路密布、空間狹小的艙室,幾名艇員聞令而動,迅速嵌入艇內各個系統展開應急處置。出海期間,班長吳振民特意申請在戰位旁的管路上搭塊木板當床鋪,確保出現任何異常,他都能隨時響應、快速處置。
“養兵千日,就要用兵千日,時刻準備出擊!”吳振民道出自己的“戰備觀”。
箭在弦上,引而待發。近年來,隨著人民海軍潛艇部隊加速向深藍挺進,該艇員隊黨委深刻認識到,不僅每名艇員要保持張弓滿弦的狀態,新型潛艇戰斗力生成更是刻不容緩。他們在駛向遠海大洋的任務中備戰、在備戰中強能,潛時越來越長、航程越來越遠。
與之相應的是,一日生活作息變了,工作訓練節奏變了,部隊運行方式變了,但官兵“腦子里永遠有任務、眼睛里永遠有敵人”的戰備意識沒變。他們深知,唯有如此,才能特情來時從容應對、敵人來犯一擊制勝。
“我們與戰爭的距離,只差一聲號令!”艇員柴貴州說,他和戰友們需要做的就是枕戈待旦,做一顆“隨時可以出膛的子彈”。
永葆加速沖鋒的姿態——
“沒有萬事俱備,只有爭分奪秒”
以往潛艇靠岸,就意味著任務完成,官兵會進行短暫休整。而今返航后,干部陳蒼卻感覺更忙了。
這次任務歸來,他剛走進宿舍樓就發現,好幾頁工作清單已經張貼在墻上最醒目位置。每一件需要維護的裝備、每一項需要檢修的內容,都按照輕重緩急順序用五色筆標記,定好責任人、明確時間點、拉出進度條。執行下一次任務前,這些工作都必須高標準完成。
在收集的海量數據面前,陳蒼神情專注、運指如飛。整理—歸納—復盤—比對—總結,如此一次次循環往復中,他對照海空情報,加緊評估海上決策質效,進一步完善隱蔽突防等戰法。
“岸上,是復盤提升的‘另一個戰場’。”說話間,陳蒼在自己的學習清單上新增了幾項內容。這個過程,被大家形象地稱為“頭腦風暴”——有時探討新裝備的新功能,有時論證新戰法的可行性,但更多的是,查找解決存在的問題。
按理說,航行越遠、見識越廣,經驗就越足。可在艇員們看來,深海里有另一種辯證法——遇到的情況越多,就會觸及更多知識盲區、能力短板。
“沒有萬事俱備,只有爭分奪秒!”一次全科目訓練考核,全艇提前作了周密細致的準備,對于首場對抗,官兵志在必得,細摳每一項部署、打磨每一個細節,直至形成肌肉記憶。孰料,考核期間海況突變,值更官執著于完整執行戰術,頻繁進行大航速機動,盡管攻勢迅猛,卻因噪聲過大暴露目標。
“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艇員們突然意識到,那片熟悉的深海,早已卷起不同的“漩渦”。
當前,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正處在吃勁奮斗的攻堅期、加油加壓的沖刺期,對潛艇部隊而言,必須馭鯨蹈海、加速沖鋒。
追風趕月,銜枚疾走。艇員隊緊盯使命任務需要,定期邀請院校專家和廠家技術人員,圍繞裝備系統、前沿理論、管理維護等進行深入交流,完善官兵能力拼圖;學習室內,艇主官與全體軍官同上一堂課,研訓謀戰……
在此過程中,一茬茬艇員也在拔節生長。大家邊備戰、邊訓練、邊學習,不斷給自己加壓:新裝備新技術難吃透,集中精力攻關突破;面對陌生作戰領域,不等不靠、敢闖敢試;遇到新情況新難題,上門向兄弟單位求教……
該艇員隊營區,有一棵大樹亭亭如蓋。10年前,官兵執行遠洋任務時,為避免生活單調,特意從陸地帶了一株樹苗。從海上回到陸地,大家又把它栽在營區,悉心呵護。
育人如育樹,成才更成林。如今,該艇員隊已經崛起一支人才方隊。一級軍士長馬曉輝說:“十年樹木,但在同樣的時間里,我們需要長得更快、走得更遠。”
永葆向難攻堅的狀態——
在一場場硬仗中打出“第一”的聲譽
在艇員隊榮譽室門口,有一塊展板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記者上前細看,上面展示的,是官兵某一年參加比武的成績單,其中一些科目,排名明顯靠后。
“取得這么多榮譽,為何要跟一次‘考砸’過不去?”記者不解地問。
“自揭傷疤就是要時刻警醒大家,戰場打不贏,一切等于零。”該艇員隊政委說,對平時練兵發現的問題,決不能遮遮掩掩、輕易放過,要敢于向難攻堅,用勝利贏得榮光,這才是官兵應該牢固樹立的“榮譽觀”。
那次比武歸來,艇員隊召開全體軍人大會進行復盤檢討,深挖訓練中的弱點難點堵點問題,組織大家對照自省,制訂補差計劃。
第二年比武,他們重整旗鼓,全隊上下憋著一股勁兒擊敗強勁對手,用一項項“第一”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番號第一不代表自己就是第一。‘第一’的聲譽,是在一場場硬仗中打出來的!”馬曉輝介紹,作為人民海軍某型潛艇首艇,從列裝那一天起,他們就面對裝備技術含量高、缺少專業教材等現實挑戰,艇員隊由此開始了創業攻堅。
那段時間,馬曉輝和戰友走路帶風。白天爬艙室、摸管路、查設備,晚上學專業、搞研討、作總結,人人寫下厚厚的學習筆記,光是畫的圖紙摞起來就有半米高。最終,他們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立起該型潛艇戰斗力建設“新標桿”。
“那次勝利攻堅,更加堅定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信心和決心。”回憶起接裝之初的那段經歷,馬曉輝眼神里好像有一團火。
習主席指出,要立足實際積極作為,探索創新戰略力量運用樣式和組織模式,把手中武器的戰略功能充分發揮出來。近年來,許多新裝備列裝部隊、新技術投入應用,一些新戰法訓法亟需攻關驗證,艇員隊一次又一次踏上攻堅征途。
——挑戰裝備極限。針對新時代使命任務要求,全體艇員發揚不怕吃苦、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在實戰實訓中最大限度挖掘裝備潛能;
——犁出更遠航跡。突破近海戰備訓練傳統思維,駛向遠洋深海,在陌生復雜海況下開展實戰實訓,有效履行使命任務;
——加速體系融合。瞄準新域新質戰斗力生成需要,優化發射流程,創新力量運用,與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深度融合;
——強化人才支撐。瞄準艇員培養新需求,實行“人艇分訓”,打通全流程培養堵點,大幅縮短人才成長周期,一大批專業能手和技術骨干脫穎而出……
“常年戰斗在海疆一線,必須積極識變、主動應變、不斷求變,在實戰中砥礪打贏硬功。”全體艇員深知,身為鋼鐵脊梁,理應自覺擔起強軍重任;攻堅建軍百年,還有很多難關險隘要闖。
這天傍晚時分,官兵集合完畢,準備再次上艇。此時,豪邁的艇歌回蕩海天——
“甘愿寂寞不留名,生死與共兄弟同心;默默潛航大愛柔情,時刻等待那一聲號令;鋼鑄的脊梁鐵打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