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某部博士后工作站優化科研資源配置聚智攻關——
“項目推進制”釋放創新動能
■吳家璇 羨 崑 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宋潤鵬
“項目完成后,某型裝備保障效率將提升近三成……”日前,海軍某部博士后工作站組織一場科研項目論證交流會,來自軍隊院校、軍地科研院所和裝備生產企業的數十名專家齊聚一堂,對該部科研項目執行方案進行評審論證。
走出會場,該部翟工程師興奮地說:“加入博士后工作站以來,我負責的科研項目進展迅速。今天的交流會,對我加速推進科研項目也很有啟發。”
“博士后工作站掀起的創新熱潮,讓眾多‘金點子’結出了‘金果子’。”該部領導介紹,近年來,博士后工作站成員先后獲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取得國防專利14項。僅今年以來,該工作站就有3項成果在一線部隊推廣應用,形成“部隊搭臺、人才筑臺、成果登臺”的生動局面。
然而,這條喜人的科研攻關之路,該部走得并不輕松。
作為技術密集型單位,該部高學歷科研人才集聚,但不同學科“單打獨斗”的問題比較突出,不同科研方向團隊和人員之間各自為戰,科研攻關力量分散,導致科研創新周期長、見效慢。
翟工程師至今記得,有一年,他圍繞某新型裝備全流程保障課題申報一個科研項目,卻因缺乏團隊合作導致推進遲緩。
“新裝備、新技術迭代升級越來越快,對創新型技術骨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優化配置科研資源,統籌建設一個聚才、育才、用才的創新實踐平臺,為科研人才提供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廣闊天地。”為此,該部決定設立博士后工作站,整合一批攻關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的科研骨干,組建由首席專家、高級工程師和高學歷技術干部組成的科研團隊,探索建立“站領導統籌—多部門聯動—項目管理辦公室實施”的項目推進機制,實現專業人才與科研項目的“雙向賦能”,促進科研成果向實踐應用加速轉化。
工作站成立后,站領導明確提出,要在科研攻關中牢固立起“面向戰場、服務打贏”的鮮明導向,鼓勵年輕科研人才“大膽試、勇敢闖”。一次試驗中,該部宋工程師發現,某型裝備氣密性測試階段指針顯示不穩定,測試結果可能存在較大誤差。經過一番思考,他向站里提出了“機械指針改電信號”的優化方案。
考慮到宋工程師進站時間晚、技術經驗少,工作站決定整合多方力量,協力幫助他完成項目。他們遴選資深專家對宋工程師開展培訓指導,協調多個部門專家把關方向、分解任務,組建跨專業小組輔助他開展協同測試,并安排項目管理辦公室全程跟進把關。經過幾個月的奮力攻關,宋工程師順利完成該型裝備關鍵器件改造,大幅提升了相關數據測試精度。
項目推進機制的建立完善,為科研人才培植了厚實的創新沃土。該部黨委趁熱打鐵,緊盯前沿技術優化科研環境,通過專項經費保障、專用場地支持、專業設備配置等一系列務實舉措,大力營造“研討有平臺、學習有資源、攻關有支撐”的科研生態,激發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科研人才的潛能動力。
孫高工是該部某業務領域資深專家。此前,他曾針對某系統搭建難題提報創新課題,但受限于場地資源和政策限制,課題推進十分緩慢。工作站領導了解情況后,迅速為他協調專用科研場地和試驗配套設施,讓他全權負責把關項目進展和方向,并安排多名不同專業領域的科研骨干提供支援,幫助他實現從需求提報、設計論證到研發定型的全流程自主創新。
在工作站的大力支持下,孫高工很快進入角色,帶領技術骨干攜手攻關,成功研發出某新型元器件,有效提升了裝備保障力。
近期,該部黃工程師也喜獲豐收:他帶領的科研團隊,有兩名成員憑借創新成果入選上級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庫;團隊研發的某新型設備在一線部隊得到大范圍推廣,顯著提升了部隊應急應戰水平。
“博士后工作站瞄準高端集聚人才、立足團隊培育人才、優化環境賦能人才,解決了科研力量分散的痛點,打通了科研成果轉化的堵點,是一個成功的實踐樣本。”細數工作站成立以來的收獲感悟,該部領導欣喜地說,科學的制度機制、良好的科研環境,讓科研人才隊伍呈現出“頭雁領飛、群雁振翅、教學相長”的喜人態勢。
梧高鳳至,花香蝶來。該部領導介紹,隨著制度機制日趨完善,博士后工作站對年輕科研人才的吸引力持續增強。下一步,他們將繼續整合優勢資源、健全配套措施,加速構建“引得進、留得住、育得好”的人才培養格局,讓更多“千里馬”在強軍興軍新征程上競相奔騰。
短 評
從“海潮效應”說開去
■洪 濤
在自然界中,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涌起浪潮。引力越大,潮水就越洶涌。這種現象被稱為“海潮效應”。天體引力與海潮涌動的關系啟示我們:制度設計精準對接戰斗力生成需求,科研課題深度融入練兵備戰實踐,就能不斷增強對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活力迸發、人才輩出的“海潮效應”。
科技是核心戰斗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加速演進,科學技術對戰爭形態和作戰方式的影響日益深刻,科技創新對戰斗力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海軍某部緊盯戰場需求,探索設立博士后工作站,從機制、項目、平臺等方面入手,通過強化任務牽引、規劃成長路徑、優化科研環境,構建起一套科學完整的聚才、育才、用才體系,形成人人盡展其能、人才競相涌現的生動局面,為強軍打贏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攻堅建軍百年,奮進強軍一流,人才既是基礎也是關鍵。我們應以創新理念、務實舉措破解高素質人才“供需矛盾”,既要搭建干事創業的舞臺,也要完善精準育才的機制;既要重視科研攻關的突破,更要夯實人才培養的底座,讓大批高素質人才在戰位上歷練、在任務中成長,實現人才隊伍建設與備戰打仗需求同頻共振,為強軍興軍注入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