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軍隊委員會(支部)工作規定》
編者按 軍隊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軍隊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鶎狱h組織愈堅強有力,部隊凝聚力向心力戰斗力就愈強。當前,隨著改革強軍向縱深推進,戰斗力生成模式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如何推動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與現代軍事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深度融合,已成為新時代各級黨組織面臨的一道重要課題。
火箭軍某旅某營是一支典型的技術型單位,高級軍士和工程師占比高,專業門類多、技術分工細。在日常訓練和重大任務中,他們常常需要打破原有建制和專業界限,跨班組抽組、混編執行任務。著眼實際,該營黨委不等不靠、積極破題,探索形成了一套“黨委引領、支部攻堅、骨干帶動”的機制,有效破解了人才作用發揮不充分、跨班組協同有壁壘等問題,將黨組織的組織力精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斗力。他們的探索有一定借鑒意義。
把每一份力量都緊緊凝聚起來
——火箭軍某旅某營構建黨建與人才融合矩陣的探索與實踐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映虹

火箭軍某旅某營高級技師、一級軍士長毛偉(左二)正向班組戰友講解裝備組件原理。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李 昌攝
探索一 黨委引領
搭建“專家型”指揮中樞
“這套新列裝的裝備系統,如何在低溫微光條件下實現快速展開與協同?”前不久,火箭軍某旅某營黨委會議室內,一場圍繞某新列裝裝備的作戰能力評估會正熱烈進行?,F場參會的,除了營黨委委員,還有10多名高級軍士和工程師。
“建議先將系統拆解為幾個獨立模塊,由各專業班組分區負責,最后進行整體聯調……”二級軍士長陳明亮結合多年實踐經驗提出構想,鄔高工則從理論角度補充了單組協同等潛在風險點,營黨委成員認真記錄,不時展開探討。最終,一份融合了專業理論與一線智慧的優化方案逐漸清晰。
這幕“黨委擴大會、專家來獻策”的場景,在該營已成為常態。作為一支技術水平高、人才隊伍強的保障力量,該營過去曾出現“黨委決策偏行政、需求響應常滯后”的問題。“有時營黨委開會定了方向,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反復論證,耽誤了不少時間?!蹦尺B黨支部張副書記回憶說。
為破解矛盾,讓組織決策更精準地對接一線需求,營黨委決定首先從自身做起,著力搭建一個“專家型”指揮中樞。依據相關法規要求,他們明確在研討重要任務、制訂技術規劃、評估裝備效能時,邀請相關專業的高級軍士和工程師列席。這些技術骨干不僅是“聽眾”,更是“主角”,他們的意見建議直接納入黨委決策的考量范疇,確保每一項黨委決策都建立在緊貼實際的專業基礎之上。
任務作牽引,組織更靈活。著眼實戰化訓練和專項保障任務技術集成度高、協同要求嚴的特點,營黨委打破傳統思維,依據任務需求動態組建臨時黨支部。由營黨委委員牽頭,吸納各專業班組的指揮員和主操作號手加入,使黨組織直接嵌入任務鏈路,實現了對高技術、多專業復雜項目的精準領導和高效統籌。
“那次執行任務,某裝備數據檢測一直沒能通過,嚴重影響了任務進程。”營黨委委員、臨時黨支部張書記說,若按以往外請廠方專家的做法,必然貽誤戰機。于是,他們召集分隊的班組指揮員和主操作號手,現場測試分析,在很短時間內排除了部件故障,確保任務圓滿完成。
“現在,我們是共同‘看圖作戰’?!睜I黨委韓書記深有感觸地說,“這個‘圖’,就是由臨時黨支部在一線實時繪制的‘戰場態勢圖’。將技術尖子的智慧納入黨委決策的大盤,不僅提升了指揮決策的科學性,更讓我們的黨組織真正成為懂技術、精保障、能打仗的‘專家型’核心?!?/p>
黨委引領,有效激發該營技術人才隊伍的主人翁意識,也使營黨委的“大腦”作用與各級實現了高效連接,為完成練兵備戰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
探索二 支部攻堅
打造復合型前沿陣地
夜色如墨,某任務臨時黨支部正在展開一場跨專業的技術會診。面對上一場模擬訓練中暴露的幾類故障,來自不同班組、不同專業的技術骨干圍坐一堂,從各自專業角度分析研究、把脈開方。
以往,這類涉及多種專業的故障難點,往往需要不同專業班組反復折騰才能解決。如今在臨時黨支部的牽頭下,較短時間內就厘清了癥結,制訂了聯合解決方案。
轉變,源于營黨委推動各黨支部功能從“管理執行”向“攻關融合”轉變的舉措。營黨委劉副書記介紹,過去盡管同屬一個營隊,但各技術班組各自為戰的情況并不鮮見?!坝袝r隔壁班組遇到難題,我們或許有解決思路,但自己也有工作要干,缺乏一個穩定的機制讓大家互相搭把手。”三級軍士長張明坦言。
為打破這一無形壁壘,讓黨組織真正成為聚合技術力量的堅強陣地,營黨委指導各黨支部充分調研,探索試運行了“支部+任務”的工作模式,推開“技術黨課+跨專業研討”的集智攻關,明確黨支部工作圍繞重大任務和裝備保障實際展開,將“三會一課”開到任務現場、操作間和方艙。
結合黨日活動,可以開展一次技術復盤;利用黨小組會,就能組織黨員進行一次難題攻關。對此,助理工程師小陳感觸頗深。他所在的連隊曾受限于某型裝備的測試效率瓶頸,雖經多次嘗試,但收效甚微。在黨支部組織的跨專業研討會上,一名來自其他專業、經驗豐富的老班長從機械結構穩定性的角度提出了一個看似“跨界”的改進建議。正是這個建議,啟發了小陳調整測試流程的思路,使測試效率大幅提升?!包h支部搭建的這個平臺,打破了我們專業內的思維定式,實現了‘1+1>2’的效果。”小陳分享說。
在此基礎上,各支部定期開設“技術黨課”,由老黨員、技術專家講述裝備原理、分享排故經驗;常態化組織跨專業、跨年齡段的“諸葛亮會”,鼓勵年輕官兵的大膽設想與老師傅的豐富經驗相互碰撞。
攥指成拳,聚合效應凸顯。通過任務牽引“聯”、機制保障“聯”、資源共享“聯”,該營各黨支部有效解決了以往靠單一班組力量難以解決的棘手矛盾、跨專業難題,有力推動了保障能力的整體提高。
探索三 骨干帶動
“肌體細胞”融入每個環節
大山深處,火箭軍某模擬操作間內,一場全流程實戰化演練進入測試階段關鍵時刻。然而,某儀表壓力值數據始終達不到測試要求,現場氣氛十分緊張。
“讓我來!”二級軍士長、黨員黨俊凱拎起工具包率先鉆入設備艙。狹窄空間內,他憑借20年積累的操作經驗,在密布的管路與模塊間精準探查。二級上士王許光緊隨其后,快速翻閱圖紙,協助分析邏輯鏈。很快,黨俊凱鎖定了一個隱蔽的接口漏點。“處理這類問題,心要細,手要穩,要知道它‘發病’的規律?!彼贿厠故焯幚?,一邊向王許光講解機理。
故障排除,數據恢復正常,一場危機化解。這一幕,是該營黨員技術骨干在關鍵時刻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的生動縮影。
營黨委一班人深刻認識到,高技術裝備的戰斗力,最終要通過每一個“細胞單元”——即每一名專業技術官兵來激活和釋放。為此,他們大力實施“黨員—骨干雙培養”工程,讓政治過硬者成為技術領路人,讓技術精湛者成為組織生力軍。
如今,在該營關鍵崗位、核心工作室等,隨處可見“黨員先鋒崗”的標識。在最近一次任務中,工程師、黨員周永練帶領一支以黨員為骨干的突擊隊,連續奮戰30個小時,攻克了某型裝備的數據測試瓶頸?!包h員身份提醒我,不僅要自己沖,更要帶著大家一起闖。”周永練堅定表示,正是這種“看我的、跟我上”的先鋒姿態,才能形成強大的磁場,感召和帶動更多年輕官兵。
名師帶高徒,結出傳承果。該營黨委委員李博介紹說,營黨委統一制訂《師徒幫帶方案》,鼓勵像周永練這樣的專家型黨員骨干與年輕號手結成師徒。他們每周定期開班授課,傳授“獨家絕活”,同時注重培養年輕號手嚴謹細致的作風和忠誠奉獻的品格。
營隊年輕助理工程師黎世鋮,在師傅、老黨員鄔高工的悉心指導下,僅用兩年時間就成為一名班組指揮員,能夠獨立負責班組指揮任務。“鄔師傅教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對戰斗力負責到底的擔當,我要以鄔師傅為目標,努力學習并超越他?!崩枋冷呄露Q心。
從演訓一線的爭分奪秒,到訓練教室的徹夜攻關;從急難險重時的挺身而出,到日常維護中的精益求精,該營一批批黨員骨干如同強勁活躍的紅色“肌體細胞”,融入技術保障的每一個環節,帶動身邊戰友全身心投入練兵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