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空中勁旅的新跨越
——空軍航空兵某旅聚焦使命任務推進轉型建設聞思錄
■解放軍報記者 康子湛 李建文 特約記者 魯泰來
雁門關,南鎖中原,北控河朔。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古往今來,多少將士在此外御胡塵,八路軍更是在這里創造伏擊日寇的傳奇。
如今,還是在這里,一個嶄新的空戰練兵場悄然建起,見證著一支老牌空中勁旅的新時代跨越。
上世紀70年代,空軍航空兵某旅前身部隊移防到此。作為空軍最早組建參戰的部隊之一,該部曾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擊落擊傷敵機67架,涌現了韓德彩、蔣道平、“李世英中隊”等英模典型,立下赫赫戰功。
近年來,該旅緊貼使命任務抓建謀戰,創新模擬訓練高效練兵,瞄準強敵對手精飛強能,探索出一條“數智賦能、虛實結合”驅動戰斗力生成的新路,經驗做法被全軍推廣。
駐守在這樣一個古老關隘附近,該旅官兵對現代戰爭的思考透著憂患和清醒:昔日,當戰爭被戰壕和堡壘凍結的時候,人類從天上找到了突破口;今天,當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革命浪潮撲面而來,如何打贏未來戰爭?
那天深夜,記者走進該旅模擬訓練中心看到,十余名飛行員坐在模擬座艙內,與人工智能生成的“數兵”編隊正展開激烈交鋒。突發的電磁干擾、瞬息萬變的氣象條件,構筑起“比實裝更真實”的戰場環境,讓參訓官兵完全沉浸在這場淬煉中。
“每一次虛擬戰斗,都在為現實的勝利積蓄力量;每一次與‘虛影’共舞,都在重塑著未來空戰的模樣。”該旅領導告訴記者,只有走出一條轉型跨越之路,才能贏得未來。
從技術的視角審視創新的意義——
高質量·低成本·可持續
少了近10個實裝飛行架次,改裝時間縮短1個多月,績點卻增長近10個百分點……這是該旅最新一批完成改裝新員的成績單。
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的秘訣,便是該旅研究提出的“模擬多訓、實裝精訓”訓練新模式。采訪中,記者得知,該旅的模擬訓練探索之路,正是源于人機資源緊張、新老員訓練沖突的現實矛盾。
“培養一名合格的飛行員,要花多少錢?”負責帶教新員的某大隊曹副大隊長以航油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即使是實裝飛行訓練中最普通最基礎的課目,每個架次也需要耗費一定數量的航油。如果是對抗空戰等高強度訓練課目,消耗航油會更多。
事實上,航油只是實裝飛行訓練成本中的一小部分。發動機保養時長、戰斗機零部件更換、飛行相關保障措施……戰機起飛,往往意味著大量的成本。
“就像我們學習駕駛汽車,摸方向盤、踩剎車這些基礎動作也是要交學費的。但把金子般的空中航時,耗費在‘蹣跚學步’上,還是有點讓人心疼。”曹副大隊長說。
“往深里說,這不僅僅是心疼錢的事。”該旅旅長告訴記者,“我們加快實現軍事訓練轉型升級,首先要摒棄那種不計成本、不重效益的粗放型訓練理念、訓練模式,轉而向技術要效益、求增長。”
新飛行員改裝階段,不少實裝飛行課目,都是單一架次,往往前一個課目動作還未練到標準,下一個課目就展開了。模擬訓練也為這些課目的“復習”提供了及時有力的支撐。
“過去,我們的特情處置訓練都是用腦子空想情形、按照手冊中的流程展開。”該部作訓科李科長告訴記者,如今依靠模擬訓練設備,官兵可在故障設置中預設發動機停車、液壓系統故障、失速等重大特情,讓飛行員在云中、雨雪、低能見度、大側風等條件下進行模擬飛行,為飛行員特情處置訓練提供逼真條件。
“飛行員在模擬訓練設備上進行訓練時,遇到失誤可隨時按下‘暫停鍵’,教官可結合訓練情況進行講解。”李科長說這一點很受新飛行員歡迎,“相比過去那種事后講評,教官的實時講評讓學員感受更加真切。”
依托低成本的模擬飛行,該部每月都會組織一次特情訓練,由后臺模擬出題,飛行員臨機進行處置。指揮員與飛行員同步訓練,既鍛煉了飛行員特情處置能力,也提高了指揮員特情指揮能力,逐步走開“成本低、質量好、安全穩、可持續”的新路徑。
從超越的視角審視訓練的規律——
明需求·求創造·敢失敗
又是一個訓練日,飛行員張少杰垂頭喪氣地從模擬飛行訓練中心出來,臉上流露出被“擊落”的尷尬。
曾經,在該旅組織的模擬空戰對抗賽中,張少杰屢屢奪魁。此次,讓這名優秀飛行員“敗北”的,竟是該旅的AI藍軍。
幾年前,該旅聯合科研院所,研制出一套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AI自主空戰模擬器,用人工智能輔助飛行訓練。
在模擬飛行訓練中心,這位虛擬飛行員學習能力和計算能力都“強得可怕”。張少杰清晰記得:從一名空戰“小白”到一名“絕頂高手”,“他”只用了幾個月。
“‘他’好比一名數字化的‘金頭盔’飛行員,善于學習吸收、復盤研究。今天你擊敗‘他’的高招,明天‘他’就能翻盤。”一次,張少杰運用苦心鉆研的空中戰法在對抗中險勝。沒想到下一回合,“他”就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張少杰最終惜敗。
“不怕打不贏,就怕暴露不出問題。”在該旅飛行員看來,問題連著需求。如果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么需求則是創造之母。
該旅的模擬器升級之路,正是從一個又一個需求中孕育而來。
一點點調試、一步步升級、一臺臺增加……他們對照飛行中的真實體驗,主動聯系廠家技術人員調整完善。桿力、耳機、全景環視屏幕等細節一點點得到優化。
儀表響應更加同步、操縱桿力真實感更強……該旅官兵邊建邊試,模擬器越改越好用,飛行員越飛越上手,有些實際環境中不好練、風險大、不常見的特殊場景移植到模擬系統中,很多飛行員對模擬訓練有了全新認知。
在這個模擬飛行訓練中心,天天“硝煙”不斷。虛擬對手幫助飛行員觸摸到真實的戰場需求,倒逼他們愈挫愈勇,不斷創新戰法,推動多個實戰化課目訓練取得新突破,戰斗力建設新路徑也悄然形成。
回想參加上級突防突擊集訓考核的場景,飛行員孫林豐歷歷在目:“那次任務,其實有兩個方案,一個是穿越山谷進行突擊,另一個則需要飛掠數十公里的平原地帶。”
究竟哪一個方案更佳,他們沒有貿然確定。孫林豐說:“任務前一天,我還和戰友在分隊戰術訓練模擬器上演練、驗證突擊戰術。”
模擬訓練,幫助該部飛行員打破了過去實裝經驗式練兵的局限。之前,一些飛行員并沒有太多機會在大項演訓任務中收獲和積累空戰經驗。現在一有時間,他們就會在模擬器上苦練戰術戰法。
模擬訓練的跬步之積,同樣可至千里。那次考核,該部一舉奪得團體和個人兩項第一名。
從未來的視角審視戰爭的真諦——
學習力·認知力·戰斗力
夜深了,該旅作戰研究中心樓依然燈火通明。
在這支部隊,除了正課時間,所有飛行員都有早自習和晚自習,領導也不例外。
戰機技術含量高、系統交聯密切,為實現從“好飛”到“飛好”的轉變,飛行員們始終保持“歸零”心態,不斷學習新知識、接納新事物,努力在融會貫通中實現能力進階升級。
學習的緊迫,源于深刻的認知——
“當我坐進四代機駕駛艙的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少差距。”曹副大隊長曾帶領隊員研究過跨代機型對抗戰法,可當他真正改裝了下一代機型才發現,“四代機飛行員怎么打仗,三代機飛行員根本想象不到”。
采訪的每一天,記者都好像面對一場場“思想風暴”——這里的軍人叫響“身處腹地,眼盯前沿”“以未來空戰思維研究當下飛行訓練”等口號,思考明天戰爭,錘煉打贏本領。
該旅領導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公元前4世紀,希臘將軍伊菲克拉特斯雖然想到要盡可能擴展作戰距離,但他采用的辦法是:把矛加長一半,把劍加長一倍。
“這種線性的戰爭思維方式,注定被歷史拋棄。”該旅領導說,千萬不能等到戰爭迫使我們改變,打贏未來戰爭首先應該從思想上準備好。
“深度學習力是挖掘戰斗力的重要基石。我們必須掌握前沿理念,研究底層邏輯,實現思想擴容、素質升級,這樣才能跟得上使命任務的新要求和裝備技術的新發展。”該旅一名領導多次帶領飛行員到科研院所調研。他說:“時間不等人,使命不等人。我們只有不斷充實頭腦、苦干實干,才能跑贏對手,跑贏時間。”
為此,他們著眼軍事訓練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借虛練實、體系擴容,通過與戰訓深度融合,打造模擬訓練生態新格局:利用模擬機,與在空飛機和地面地導、雷達單元進行融合對抗,開展遠程打擊、穿透打擊等課目研練;構建“模擬中心+研戰中心+兵種部隊”訓練體系,兵力由單一兵種向多兵種聯合,內容由基礎訓練向合成訓練擴容,實現大規模空中作戰兵力生成和行動模擬……
連日采訪,記者在這里發現一個充滿新意的“戰斗力螺旋”——
新戰法訓法首先運用于模擬訓練,模擬器上反映出的問題又反饋到研戰室改進升級,然后在實踐訓練中進一步向極限靠近,取得數據后再對戰法訓法進行修正調整……
訓練的意義,就是演練“明天的戰爭”。
“在戰爭永恒的不對稱和不確定面前,我們訓的絕不是套路,而是力求讓未來戰爭按照我們的設計形式打。”該旅領導說,“訓練場應該是一個孵化器,不僅僅孵化新戰法,更重要的是孵化一個我們熟悉、對手陌生的優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