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

挺立的脊梁
■崔冠楠
我手里的這塊石頭,來自新疆西北部的鐵列克提邊防前哨。鐵列克提,哈薩克語的意思是“有楊樹的地方”。然而,這里方圓幾公里不見一棵樹,有的只是每年超過200天的8級以上大風,最高風力達到12級。由于常年大風侵蝕,堅硬的巖石被撕成了刀片狀,稱為“刀鋒石”。
我在想,在這個“風口哨所”,一茬茬戍邊官兵,靠什么能像鋼釘一樣牢牢“釘”在國境線上?支撐他們默默堅守的,是一種怎樣的力量?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沿著北疆座座邊防哨所的歷史印記不斷追尋,從中找到了曾經讓日寇聞風喪膽的部隊——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身影。
當年,馬本齋率領的這支部隊,作戰勇猛,威震敵膽,被毛澤東同志稱贊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1944年,42歲的馬本齋積勞成疾。在生命最后時刻,他用顫抖的手教兒子寫下“中國”二字,并叮囑道:“你長大以后要像孝敬父母一樣來孝敬我們的祖國。”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中國”二字,是革命先輩的精神脊梁,也是邊防官兵扎根邊疆的魂和根。
現在的鐵列克提邊防連,大部分是“00”后的年輕官兵。大學生士兵、巡邏分隊擎旗手李奕昇告訴我,每次出發前,他們都會多帶上一面國旗。我問為什么?他說:“遇上風暴,是習以為常的事,幾次巡邏下來,國旗就被大風卷沒了邊。在我們心里,國旗和界碑的分量,比天還要重!”
2023年春節,李奕昇和戰友們在巡邏途中突遇暴風雪。為了防止被大風吹散,班長用攀登繩將大家像串糖葫蘆一樣串了起來。他們手挽著手艱難前行,刮倒了爬起來,再刮倒再爬起來,相互攙扶、相互擋風。
突然,李奕昇身子一晃,被大風卷到了懸崖邊。千鈞一發之際,班長猛地拽住了他。戰友們趴在雪地上拼命地拽緊繩子,一點一點地往山上拉,大聲喊著:“別松手,挺住!”
李奕昇終于脫險,戰友們緊緊抱在一起。事后大家發現,李奕昇厚厚的巡邏服被刀鋒石劃出個口子,戰友們手上也留下了一道道血印。
這驚險一幕剛好被攝像機鏡頭記錄下來。當得知這段畫面要在央視元宵晚會上播出時,李奕昇陷入了糾結。他說:“不想讓媽媽看到我在巡邏路上遇險的樣子,我怕她會擔心,會睡不好覺。但是我也想讓媽媽知道,兒子已經長大,成為一名合格的邊防軍人。”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國,我用生命捍衛守候。哪怕風似刀來山如鐵,祖國山河一寸不能丟。”這是邊防哨所官兵很喜歡的一首歌,他們說:“這首歌像是從我心里流出來的。”
在鐵列克提邊防前哨,雖然長不出高高的白楊,但每一名官兵都是不倒的大樹,都是挺立的脊梁!
(作者單位:66325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