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毫厘,決勝方寸
■解放軍報記者 盧東方 特約通訊員 劉小云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對無人機操作員而言,專注力就是戰斗力。戰場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他們駕馭無人裝備遂行偵察情報、引導打擊、運輸補給等任務,任何一次手指間細微的操作,都關系著任務的成敗。
陸軍某旅無人機班訓練場上,一個個無人機操作員雙眼緊盯屏幕,認真調試著手中的裝備。
“起飛!”突然,一聲指令打破寧靜,數架無人機騰空而起,或盤旋半空,或掠地飛行,或于各障礙物之間靈活穿梭……
無人機班班長、一級上士劉雪松,來回游走于每名無人機操作員身旁,時而提醒他們集中注意力校準飛行方向,時而接過遙控手柄耐心示范。隨著無人機悉數降落至預定區域,劉雪松才抹了把額頭上的汗珠,露出滿意的笑容。
“只有百分百集中精神,無人機才能飛得又快又穩。”訓練復盤時,劉雪松把這句話說得很嚴肅。
2017年,劉雪松從武裝偵察員轉崗成為無人機操作員。彼時的他對無人裝備的性能參數、操作技能了解不多,只能通過對模型反復拆裝、畫圖推演,才勉強弄清了裝備的基本原理。
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經過日復一日地訓練,劉雪松慢慢掌握了操控無人裝備的技巧。正當一切向好發展時,一次任務失敗讓劉雪松意識到,自己離成為一名合格的無人機操作員還有很大差距。
那次,劉雪松帶隊執行偵察任務,在操控無人機確定目標具體位置時注意力有所分散,導致上報的坐標出現偏差。事后,劉雪松反思,正是因為自己不夠專注,才導致任務失敗,戰場上若出現這樣的失誤,后果不堪設想。
從那之后,劉雪松把“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當成座右銘,時刻警醒自己不能馬虎大意。這也是他每次在訓練中嚴格要求班里的戰士必須保持專注,不能被周圍事物干擾的初衷。如今,劉雪松已成長為戰友眼中的“飛控高手”,大家除了欽佩他精湛的操控技巧外,還有他身上這股專注的勁頭。
這些年,劉雪松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專業尖子、技術能手。這些年輕戰士就像他當年一樣,在方寸熒屏前凝神注視,堅守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
專注毫厘,決勝方寸。面對未來戰場,他們明白,制勝密碼正來自于這屏幕前的專注與沉著。
無人機操作員的戰場視野
■王飛虎 黃建建 解放軍報記者 盧東方 特約通訊員 劉小云

陸軍某旅戰士正在改裝無人裝備。周配帆 攝
關鍵詞之一:能力
“在未來戰場上,無人機操作員承擔的任務愈發多元,需要具備的操作技能也從單一走向復合”
夜幕低垂,四野一片寂靜。
在一眾新操作員的注視下,陸軍某旅一級上士劉雪松輕撥操縱桿,一架無人機快速上升、盤旋半空,爾后又穩穩落地。
“剛才我給大家簡單示范了無人機的起降,等會大家輪流上手體驗。”訓練中,劉雪松將新操作員集合到一塊,傳授操控無人機夜間飛行的基本技巧。看著大家充滿好奇的樣子,劉雪松不由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接觸無人裝備時的場景。
從武裝偵察員轉崗為無人機操作員,初次見到無人機時,劉雪松興奮之余帶著幾分陌生。他說:“最開始連無人機的基本構造都弄不清,更別說讓它飛起來,可當時全班的眼光都盯在我這個老偵察員身上,我也只能壯著膽子試一試。”但由于對裝備性能了解不深,劉雪松未能將無人機成功放飛。
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劉雪松當著全班戰友立下“軍令狀”——兩周內讓無人機飛起來。當晚,他便把自己關在器材室里,對著操作手冊反復研究。
那段時間,他除了查資料、看視頻,就是背參數、拆零件,憑著一點點摸索,終于讓無人機飛向了藍天。
“這些年,無人機操作員的成長周期越來越短,技術要求卻越來越高。”劉雪松告訴記者,無人裝備的迭代升級倒逼無人機操作員縮短成長周期。從“會飛”到“善打”,相比于劉雪松當年扎扎實實的8個年頭,如今的新操作員訓練幾個月就必須“出師”。
說話間,劉雪松從背包里掏出幾本嶄新的冊子分發給新兵,作為他們今后提升訓練成績的“工具書”。劉雪松告訴記者:“起初,這本小冊子只是一份簡單的專項訓練計劃,后面根據實踐經驗不斷歸納充實更新。如今,這份計劃已經演變為適用于多種能力生成的通用指南。”
原來,下士阿支石日剛入伍時掌握技能較慢。為了幫助他快速成長,劉雪松給他擬制了一份專項訓練計劃。除了正常訓練時間外,阿支石日對照計劃一點一點學習無人裝備的基礎理論知識、操作技巧以及故障排除方法。可隨著阿支石日的進步,這份計劃已經不能滿足他的訓練需求。
潛藏的目標、越不過的障礙、隱沒在水里的“殺機”……劉雪松深知:“在未來戰場上,無人機操作員承擔的任務愈發多元,需要具備的操作技能也從單一走向復合。”于是,在這份專項訓練計劃的基礎上,他帶著一眾操作員,開始摸索多種無人裝備在極限條件下的操作技能,將更多的有效數據和實用經驗整理出來,編撰成冊。
一份專項訓練計劃由薄變厚,見證著戰士們加速成長。阿支石日更是靠著這份指南順利通過了無人機初級職業技能鑒定,并在上級組織的比武中,獲得無人裝備精準識別目標項目的第一名。
關鍵詞之二:創新
“裝備要更新,操作員的思維也要不斷升級”
再見劉雪松,記者是聞著味道去的。
野外訓練場上,一頂野戰帳篷里傳來一股燒焦的味道。順著這股味道,記者看到了正在焊接電路板的劉雪松。
“野外沒有專門的操作間,我們就在這里進行加工改裝。”劉雪松放下工具說道。
走進帳篷看到,里面的零件、圖紙、操作工具擺放得整整齊齊。一旁的阿支石日說:“這是我們班的‘創新基地’,也被戰友們稱為夢開始的地方。”
“無人裝備的零部件就像人的細胞組織一樣,也會老化衰退。只有通過不停地創新改裝,給無人裝備注入新鮮‘血液’,才能讓它永葆活力。”劉雪松告訴記者,在上級機關的支持下,無人機班的戰士常常聚集在這里相互討論研究一些革新的點子。
幾年前,上級將某項無人機試驗任務交給該班。沒有現成教案、缺少廠家技術指導,看著那一沓陌生的圖紙,劉雪松當即帶領幾名骨干成立攻關小組,根據任務所需設計,著手改裝某型無人機。
焊接、切割、編寫程序……每項工作都存在之前未曾接觸過的技術難題,他們加班加點自學焊接技術,對著教材寫代碼、編程序,歷經數百次的拆卸、組裝、更換材料,最終按期完成改裝。不僅如此,他們還進一步深化探索,梳理形成了多套訓法戰法,并在集團軍范圍內推廣。
每一個無人機操作員都要會改裝、能創新。經過這次創新實踐,無人機班的戰士們更加理解這個崗位的“不平凡”——“裝備要更新,操作員的思維也要不斷升級。”
一次任務中,眾人根據無人機拍攝的平面圖進行地形分析,效果不太理想。現場的一名指揮員說:“要是有地形的三維模型就更有利于排兵布陣了。”這句話被劉雪松記在腦海里。隨后,他通過在無人機上加裝掃描模塊和影像采集裝置,并重新編寫地面系統中的算法程序,歷經半個多月的鉆研,最終讓地形圖實現了立體呈現的效果。
近年來,該無人機班歷經2次改編、3次換裝,先后完成了10余次無人裝備技術試驗,繪制近百張創新機型圖紙,進行了近千次改裝試驗。
隨著探索創新意識的不斷增強,無人機班收獲了累累碩果:研究改進無人裝備戰場警戒、應急照明、通信中繼等功能運用,實現無人裝備三維測繪、無人機精準識別目標等技術,編寫《單手段操作手冊》《無人裝備典型場景戰法集》等指導手冊。
“如今,我們的頭腦里時刻繃著創新這根弦。訓練中遇到的難關,成了倒逼大家迸發智慧的‘觸點’,這就是這個崗位最吸引人的地方。”劉雪松說。
關鍵詞之三:使命
“方寸屏幕連著無垠戰場,我們的視野必須瞄向未來”
對于中士徐奕明來說,無人機操作員是一個可以追夢的戰位。
去年,作為無人機班的技術骨干,徐奕明憑借過硬的專業能力,被上級表彰為軍事訓練先進個人。戰友們經常找他請教訓練經驗和方法。
在眾人的矚目下,他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無人裝備的操作并不容易。”徐奕明坦言,成績背后,不僅是千錘百煉的技術,更是對未來戰場需求的深刻認識與主動適應。
徐奕明從駕駛員轉崗無人機操作員的決定,曾讓戰友感到意外。在原崗位干得有聲有色的他,突然遞交了轉崗申請。
大家了解后才知道,徐奕明從小就對天空充滿向往,夢想著有一天可以成為一名航模飛手。入伍后,他心里一直保持著這股熱情。為了不留遺憾,他決定申請到無人機操作員崗位實現夢想。
經組織批準,徐奕明轉到了無人機班。此后,劉雪松一邊手把手教徐奕明飛行技巧,一邊發動戰友對他進行幫帶。
那段時間,徐奕明一到訓練場就追著經驗豐富的戰友請教。每次訓練結束后,徐奕明還會觀察裝備狀態,檢查易損部件,仔細記錄訓練相關的各項數據。
功夫不負有心人。僅半年時間,徐奕明就掌握了多項操作技能,從眾多操作員中脫穎而出。憑借出色的進步表現,他也成功獲得了參加上級比武的資格。
比武中,徐奕明的操控技術表現出色,卻因未能準確偵察目標與獎牌失之交臂。復盤時,他認識到,在未來戰場上只“飛得穩”而“看不準”,再好的技術也等于零。這次失利將徐奕明的訓練思維引向了更深層次。
于是他開始自我加壓,在進行“目標揭偽”訓練時,他經常要求戰友們把目標設真、設遠、設小,以增加訓練難度。每次訓練結束,他都會將裝備拍回的大量圖像進行反復對比,從中分析偽裝特征、總結識別規律。憑借這股韌勁,他成功煉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目標回傳的準確率越來越高。時隔一年,徐奕明再次征戰上級比武并一舉奪魁。
“方寸屏幕連著無垠戰場,我們的視野必須瞄向未來。”劉雪松告訴記者,在近幾年的實戰演練、比武集訓、專項任務中,無人機班引人矚目,出色的表現多次獲得上級稱贊。
這些年,班里有11人次參加集團軍以上比武集訓,榮獲3枚金牌、2枚銀牌;7人立功,4人提干。每一項成績,都是他們為適應未來戰場需求而不懈努力的見證。
但在采訪中,“這個事還沒干”是戰士們時常掛在嘴邊的話。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源于他們共同的信念:“無人裝備在未來戰場中的作用只會越來越突出。擔起這個戰位的重要使命,需要時刻保持清醒和謹慎。”
近期,剛剛完成某專項任務集訓的無人機班,正全力備戰一項重要數據的檢驗評估。盡管方案已經反復演練多次,但夜里大家睡意仍淺,不少人還在加班訓練……
銳視點
把崗位當成建功立業的舞臺
■楊志民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專一行,做到敬業勤業精業,努力成為善于干事創業的崗位能手、行家里手。”習主席的諄諄教誨,為官兵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
在強軍興軍的宏偉畫卷中,并非只有金戈鐵馬才顯英雄本色。那些在方寸屏幕前的無人機操作員,同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操作,都與戰場態勢感知、行動效能乃至任務成敗緊密相連。這份責任,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高度的專注、精湛的技藝和一絲不茍的嚴謹,將追求卓越融入日常點滴。
面對裝備技術快速迭代、專業要求持續提升的挑戰,“干一行愛一行”是投身事業的基礎,“鉆一行專一行”是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崗位能手、行家里手的煉成,離不開日復一日地深耕細作。它源于對崗位價值的認同,化為精益求精的執著追求。這份源于熱愛的匠心,是官兵在平凡崗位上創造非凡業績的內在動力。
戰場瞬息萬變,技術日新月異,滿足于現狀終將掉隊。真正的行家里手,必然要具備開放的眼界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在訓練中敢于質疑、在難題前主動求解、在合規前提下勇于優化,將每一次裝備更新、任務轉換都視為提升能力、拓展舞臺的機遇。這種立足崗位的創新銳氣,為崗位舞臺注入了面向未來的強勁動能。
崗位價值的最終彰顯,在于融入集體、貢獻戰斗力。個人技藝的精進,是為了在團隊協同中發揮關鍵作用;每一次小小的突破,都是為了提升整個鏈條的效能。這種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使命感,驅動著官兵自覺將個人奮斗融入強軍事業的壯闊征程。當每一位官兵都能以“敬業勤業精業”的標準自我要求,以“鉆一行專一行”的態度精研技能,以主人翁的精神銳意進取,平凡的崗位也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