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戰區陸軍某旅強化一專多能人才預儲孵化——
備份號手及時補位挑大梁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特約記者 周宇鵬 特約通訊員 馮鄧亞

官兵在訓練中。尤英墩 攝
“一號發射車遭‘敵’火力打擊”“主號手‘重傷’,戰車‘受損’”……3月中旬,南部戰區陸軍某旅一場陸空對抗訓練打響,戰場搶修、傷員搶救、接替操作等特情連貫展開。
某連指揮員麻迪超迅速組織官兵搶修戰車、后送“傷員”。戰車“趴窩”期間,備份號手、下士朱浩然及時補位,接替擔任戰車主號手,指揮班組快速重建通聯、研判“敵”情。
“點火!”憑借過硬技能,朱浩然熟練指揮,帶領班組駕駛戰車重新投入戰斗。訓練結束后,朱浩然的表現得到導調組高度肯定。
“備份號手朱浩然能在戰場減員情況下及時接替、無縫銜接,得益于旅隊扎實開展一專多能訓練。”該旅一名領導說,近年來,他們依托戰訓任務狠抓人才預儲孵化,在平時訓練中,設真作戰場景、設強交戰對手,把“戰場減員情況下官兵接替遂行任務能力”作為重要內容訓實訓精。如今,朱浩然這樣的一專多能人才在全旅越來越多。
作為一名軍人,記者深知,戰場是血與火的考驗,總會有流血犧牲,加強減員訓練是實戰所需。這名領導說得更為直白:戰場打不贏,一切等于零,戰斗中如果沒有備份號手,我們面臨的很可能是敗仗。
這名領導回憶,那年,他們攜手友鄰單位組織一場對抗訓練。戰斗打響后,各單位按作戰預案部署到位。起初,雖不時有“敵”情傳來,但官兵密切配合、應對自如。戰斗進入白熱化階段,“陣地遭‘敵’空襲,數輛主戰裝備‘受損’,主號手‘陣亡’”,連貫特情讓官兵一下亂了陣腳。
情急之下,指揮員下令由另一名號手接替主號手。面對“敵”連續出招,這名臨陣上場的號手因相關技能掌握不熟練,對抗最終失利。
“這些年,我們把訓練重心放在一人一崗上,覺得只要把本職崗位的本領練精練強,合起來就會成一個鐵拳頭。可大家忽視了一點:戰場上,作戰鏈條上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缺位,一旦沒有人及時頂上去,整體作戰效能勢必受到影響。”復盤會上,該旅一名領導率先檢討,一針見血指出這次失利的根源。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討論深入,官兵總結前期演訓任務發現,受人員崗位調整、老兵復退等因素影響,少數關鍵崗位一定程度存在人才斷層、號手青黃不接等問題。大家反映,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將極大影響部隊戰斗力建設。
打贏未來戰爭,人才儲備是關鍵。該旅黨委迅速召開議戰議訓會,圍繞人才培養推出一系列人才預儲孵化措施: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推行“一對一”結對幫帶活動,“一人一策”制訂培養方案,夯實年輕官兵能力基礎;開展小專業專攻精練,利用各類演訓演練契機,幫助官兵積累戰斗經驗、淬煉實戰本領;嚴抓各類專業集訓,將專業技能和指揮能力納入預提指揮軍士集訓必訓必考內容;建立完善人才儲備庫,通過專長任教、組織換崗輪訓等方式,全面建強基層骨干隊伍。
上等兵玄鵬舉是該旅便攜式導彈專業發射新號手,起初,他對自己的定位存在思想誤區。在他看來,連隊訓練十分扎實,比他優秀的射手比比皆是,戰場上,根本“用不上”他。
一次綜合演練,上級臨機導調特情:“主號手‘陣亡’,新號手執行對空實彈射擊任務!”任務突至,玄鵬舉措手不及,被上級當場指出射擊時動作不連貫、射擊精度不高等多個問題。走下訓練場,玄鵬舉懊悔不已。
痛定思痛。歸隊后,玄鵬舉主動報名參加結對幫帶活動。在幫帶骨干指導下,他利用模擬訓練系統加班加點練操作、強技能。經過一段時間努力,玄鵬舉基本具備了獨立遂行任務的能力。采訪中,玄鵬舉告訴記者,那次失利至今讓他記憶猶新,目前,他正朝著“全能號手”目標努力。
發生在玄鵬舉身上的變化,是該旅施行人才預儲孵化措施以來,青年官兵成長成才的一個縮影。
某修理連以往遇有維修任務時,通常安排維修骨干承擔。久而久之,一些年輕戰士因歷練機會少、維修技能提升慢,滋生了懈怠思想。支部一班人發現這個現象后,借旅隊加強人才預儲孵化契機,主動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大膽給年輕戰士交任務、壓擔子、搭舞臺,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動力活力。經過一段時間探索,該旅不少年輕戰士在任務中經風雨、強筋骨、長才干,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骨干,下士莽正龍就是其中之一。
“常見的車輛故障,就沒有他排除不了的。”記者了解到,雖然莽正龍才二十出頭,但已是掌握多項維修技能的“兵專家”。不僅如此,經過多次任務歷練的他,還練就了一手給戰車“聽診把脈”的絕活。然而,兩年前的莽正龍,連獨立完成保障任務的能力都不具備。“這幾年,連隊常態化開展士兵講堂、強軍課堂,組織維修專業骨干輪流登臺分享經驗、交流技巧。”談及自己的成長,莽正龍說,“學經驗”是一方面,“干中練”是另一方面。連隊不僅定期開展全能修理能手小競賽小比武,還組織連隊新戰士、新骨干輪流參加大項任務,助推大家在實踐中磨礪本領。
充實人才庫,備戰底氣足。如今,該旅八成以上官兵能做到一專多能,一批專業骨干迅速成長,在大項任務中挑大梁、站排頭。前不久,該旅攜手友鄰空軍部隊展開實兵對抗演練,多名備份號手接替上崗、表現出色,各作戰單位密切配合、相互補位,合力打了一場勝仗。
短 評
“多備一手”儲人才
■黃 松
獨木不成林。作戰鏈條上,每名官兵、每個戰位都與戰場制勝密切相關。戰場上,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備份力量上不去、頂不住,就可能導致作戰鏈條斷裂、戰斗體系癱瘓。南部戰區陸軍某旅依托戰訓任務狠抓人才預儲孵化,培養了一批能在大項任務中挑大梁、站排頭的年輕骨干、儲備力量,為制勝未來戰場夯實了人才基礎,他們的做法值得點贊。
戰場態勢瞬息萬變,正如該旅一名領導所言:戰斗中如果沒有備份號手,我們面臨的很可能是敗仗。這既是對戰場的冷靜思考,也是對底線思維的生動解讀。這種思考和解讀提醒我們,必須時刻保持儲備打仗人才的緊迫感和憂患感,從最壞處著眼、從最難處下手,尤其要高度重視培養關鍵崗位的關鍵人才,確保在“多備一手”中鍛煉隊伍、培養人才。
軍人生來為打贏。對官兵來說,必須時刻以主人翁意識擔起打仗職責、苦練打贏本領,確保任何情況下都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