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 焦
南部戰區某部“模范紅一連”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建連育人——
深研“最近的學問” 鍛造“鋼鐵的集體”
■孫志強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陳曉杰

該連官兵在連隊榮譽室開展教育。彭瀚賢 攝
“殺!殺!殺!”
深秋,記者一走進南部戰區某部“模范紅一連”,就被訓練場上的火熱場景所吸引。戰士們士氣高昂展開刺殺訓練,動作干凈利落、整齊劃一。
“馬步擊肋,上步砍劈……”一名年輕的中士一邊下達口令,一邊幫助戰士糾正動作。
“這是刺殺操訓練負責人李章,不僅軍事素質過硬,還在上級組織的‘三會一好’政治教員比武中拿過第二名。”該連周指導員告訴記者。
入伍前,李章上過3年武校,體能基礎扎實。下連后,李章很快在軍事訓練中嶄露頭角,但理論學習就有些“撓頭”。
在“模范紅一連”,軍政兼優是基本要求。那次“三會一好”政治教員比武,周指導員特意將任務交給李章,鼓勵他“大膽試、勇敢闖”。
備戰比武期間,李章一有時間就查閱資料、修改講稿,準備了大半個月。
“解放戰爭時期,我連前身部隊一名戰士在戰斗中不幸中彈。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緊緊抓住班長的手問:‘班長,我這個表現夠不夠入黨條件?’”比武那天,李章聲情并茂的授課,深深打動了臺下評委,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是參賽選手中唯一獲獎的軍士。
作為一名警衛戰士,該怎么把“聽黨話、跟黨走”落實到行動中?這次政治教員比武,讓李章有了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如今,綜合素質過硬的李章不僅入了黨,還成為連隊骨干,多次在比武競賽中獲獎。
人人學理論、人人用理論。建連95年來,“模范紅一連”的這個優良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該連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警衛團第一連,是毛澤東同志指派警衛排長龍開富在井岡山創建的。連隊參加了婁山關、直羅鎮、平型關等戰役戰斗450余次,以敢打硬拼、不辱使命的英勇表現,出色完成一系列安全警衛任務,被原廣州軍區授予“模范紅一連”榮譽稱號。
走進該連榮譽室,陳列柜里擺放著當年戰士們用過的學習用品。一本《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已經泛黃起皺。旁邊擺放的一本冊子上,寫著“警衛戰士條件”,其中一條是:“學習軍事政治,熟練警衛任務,增加文化知識,開展自我批評,努力提高自己。”
榮譽室墻上,一張張老照片,無聲地訴說著連隊走過的輝煌歷程。其中一張老照片,引起記者的注意。照片中,幾名戰士利用行軍間隙,抓緊時間學習馬列著作。周指導員告訴記者:“當年周恩來同志在國外求學期間,閱讀了大量介紹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進步書籍。他在日記中寫道:想要想比現在還新的思想,做要做現在最新的事情,學要學離現在最近的學問。對官兵來說,黨的創新理論就是‘最近的學問’。學習理論是連隊一直傳承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官兵在理論滋養下茁壯成長,不斷夯實連隊建設基礎。”
指著另一張兩名戰士的合影,周指導員介紹,這是連隊戰士李恒和金芝權參加上級軍士警衛員集訓時的照片。那次集訓考核,兩人獲得3個第一、1個第二、1個第三的好成績,受到上級領導表揚。他們兩人,都是在“模范紅一連”沃土里成長起來的。
李恒入伍前只有中專學歷。入伍之初,他一心想著服役期滿就退伍。后來,受連隊濃厚的學習氛圍熏陶,他漸漸養成了學習研究、讀書思考的習慣。
長期的理論學習,轉變了李恒的價值追求。從一開始得過且過“熬日子”到后來一門心思“爭一流”,李恒的訓練成績節節攀升,連續兩年榮立三等功。2022年,李恒作為該部唯一一名保送入學的優秀士兵,進入陸軍步兵學院學習。
00后戰士金芝權下連后,抓住一切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理論知識、練強軍事技能。盡管入伍時間不長,但軍事素質、理論素養全面過硬的他,已有多次執行重大任務的經歷。
不久前,連隊組織“讀書分享會”,金芝權登上講臺,為戰友們分享讀書心得,鼓勵大家“在不斷進取中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模范紅一連”,官兵“日記一題、周學一文、月讀一書”已成行為自覺。連隊注重利用各種學習資源,與駐地圖書館建立“圖書流動機制”,定期更新學習室的圖書;定期組織“讀書分享會”、評選“理論學習之星”,大力營造濃厚學習氛圍。
連隊注重利用碎片化時間開展微教育,每次吃飯集合前,都組織官兵輪流分享紅色經典、學習收獲、成長故事,“3分鐘不嫌少、5分鐘不嫌多”。
新兵楊俊告訴記者,班長孫宇培每天休息前都會抽時間看會兒書,抽屜里的幾本理論書籍被他翻得卷了邊。在連隊官兵眼中,孫宇培是一個“傳奇”:入伍第一年,軍事體育訓練成績達標“特三級”,當上副班長;選晉軍士前,他在訓練中韌帶受傷,出院沒多久便走上考場,取得了良好成績。
翻開孫宇培的讀書筆記,里面密密麻麻記滿了每一次理論學習的心得體會。這種扎扎實實的學習精神,不僅加速了自己的成長,也深刻影響著身邊戰友。
楊俊入伍前,一直以為到部隊就是操槍弄炮,來到連隊才知道,自己主要的工作是站崗執勤。“征戰沙場”的愿望落空,讓他一度感到困惑。
“一艘航母想要發揮戰斗力,少一顆螺絲釘都不行。我們的崗位雖然平凡,責任卻很重大。”班長孫宇培的一番話,讓楊俊深受觸動,思想也發生了很大轉變。
如今,楊俊成了連隊國旗班的一員。每當親手升起國旗,他的心底都會涌起無比的自豪。楊俊說連隊的戰斗口號“忠誠警衛事業,甘當無名英雄”,是官兵共同的座右銘。
每個人的一小步加起來,就是連隊的一大步。近年來,“模范紅一連”所獲榮譽鋪滿榮譽室整整一面墻,有2000多人次立功受獎。
“奮進強軍路,打好攻堅戰,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貢獻者。在平凡崗位上履行好普通一兵的職責,就是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貢獻力量。”周指導員說,將繼續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建連育人,把官兵凝聚成“鋼鐵的集體”,推動連隊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
探 源
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

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官兵,從思想上政治上建設和掌握軍隊,是我軍政治工作優良傳統,也是人民軍隊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
1929年,紅四軍兩次由贛南進入閩西,開辟了閩西革命斗爭的嶄新局面,但也面臨著諸如單純軍事觀點、主觀主義、流寇思想等非無產階級思想蔓延的嚴峻考驗。當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在高度重視黨的組織建設的同時,著重強調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強調通過有計劃地對黨員進行馬克思主義和黨的正確路線教育,不斷開展同黨內錯誤思想的斗爭,以保證黨和紅軍內“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并具體規定了開展思想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1941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拉開了延安整風運動的序幕。全黨普遍整風從1942年春開始,主要任務是黨的各級干部學習中央規定的文件,以整頓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風為主,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使黨的領導機關和干部進一步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樹立了聯系群眾、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延安整風運動是一場以科學理論武裝為重點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實現了全黨思想上的統一、政治上的團結和行動上的一致,為奪取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思想政治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始終堅持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跟進一步,保證了全黨有效應對“趕考”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在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將我軍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政治工作優良傳統創造性地概括為“十一個堅持”,其中一條就是“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官兵”。從古田會議奠基到延安整風深化,再到新時代的賡續創新,“用科學理論武裝官兵”已融入人民軍隊的精神血脈,成為確保軍魂永固、戰斗力不竭的根本所在。
(楊澤南整理、王瑞泓作圖)
視 點
品出理論的“甘甜味”
■張 迪
古田會議召開前夕,毛澤東同志在給中央的信中寫道:“惟黨員理論常識太低,須趕急進行教育。除請中央將黨內出版物(布報,《紅旗》,《列寧主義概論》,《俄國革命運動史》等,我們一點都未得到)寄來外,另請購書一批……我們望得書報如饑如渴,務請勿以事小棄置。”在起草古田會議決議時,他又深刻指出:“為了紅軍的健全與擴大,為了斗爭任務之能夠負荷,都要從黨內教育做起。”
指導思想先進、理論武裝先行,是我們黨的特有優勢,也是我軍的重要法寶。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官兵,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我軍的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
理論武裝貴在“求本”。理論武裝,不是教條式的死記硬背,而是要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應摒棄可以用專業學習替代理論學習的觀點,糾治認為學不學無所謂、不學照樣干工作的看法,杜絕做表面文章、不求實效的做法。說到底,理論武裝學的是一種根本性的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是一種打根基、利長遠的學習,不可或缺、至關重要。
理論武裝重在“結合”。一名基層教導員在分享工作體會時說,官兵看到身邊的實踐轉化,就能品出理論的“甘甜味”。政治干部結合官兵實際,結合工作實際,多形式多渠道展現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精神力量、實踐力量,幫助官兵搞清楚、弄明白理論的源泉是什么、實踐基礎是什么、戰略考量是什么,就能引導官兵更加自覺地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
學習越深入,行動越自覺。黨的創新理論是離我們“最近的學問”,習近平強軍思想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最新成果。堅持不懈用習近平強軍思想武裝頭腦,掌握推動強軍事業發展的銳利思想武器,我們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贏得更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