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信箱”:讀懂官兵的期待
■何杰 劉譞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李由之

在武警廣東總隊廣州支隊某大隊的周例會上,梁教導員對官兵來信進行反饋。曾 陽攝
從回應書信到辦好難事——
官兵的心在“被回應”和“被看見”中凝聚
“孩子都上幼兒園了,還沒來過部隊,真希望大隊組織一次家屬進軍營活動,讓親人團聚的同時,也讓家屬們收獲榮譽感。”前段時間,武警廣東總隊廣州支隊某大隊二級上士莫家偉,在給大隊領導的信中談到家人的期盼。
莫家偉的信,讓該大隊梁教導員陷入深思:上級關于官兵家屬來隊的政策規定早已落地,可實際來隊家屬的數量并不多。誰不盼親人團聚?這背后一定藏著官兵說不出口的顧慮。
帶著疑問,梁教導員走進班排,在與官兵交流中找到了答案——雖然官兵家屬來隊有政策支持,單位也鼓勵家屬到部隊團聚,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不少官兵還是顧慮重重:一方面,大隊家屬臨時來隊住房數量有限,且常因臨時任務留作應急使用,官兵擔心家屬來隊給單位添麻煩;另一方面,家屬來隊期間,個人難免分散工作精力,怕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影響工作。
攥著這封承載著滿滿期盼的信,梁教導員意識到,這不僅是軍屬對軍營的向往,更是一次體現服務官兵質效的契機。
“服務官兵不能等靠要,主動作為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梁教導員與大隊其他領導商議后,當即將“家屬進軍營”這件事,列為為基層辦實事的突破口——先把“家”收拾好,再把家屬請進來。
改造家屬臨時來隊住房、廣泛宣傳動員、設計親子活動、編排文藝節目、擬寫家屬邀請函……一項項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推進。
從硬件升級到流程優化,看得見的變化讓“家屬進軍營”從一句承諾變成務實之舉。
活動當天,看著官兵和家屬一張張燦爛的笑臉,該大隊殷大隊長感慨地說:“官兵的小愿望,暴露出我們工作上的疏忽。如果不能保障好軍人軍屬權益,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難以走進官兵心里。”
這場活動,像一塊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讓官兵真切感受到“一封信”帶來的改變,激發出大家表達訴求的強烈愿望。短短半個月,40多封信投入“大隊信箱”,每一封信都承載著官兵對部隊建設的思考和期待。
“要讓官兵的每一份期待都有回音。”看著官兵熱情高漲,大隊黨委明確:區分訴求性質,統籌力量資源,逐項掛賬銷號。
針對硬件建設問題,殷大隊長牽頭組建營房設施維護小組,集中力量解決“淋浴設施老化”“線路安全隱患”等問題,同時協調地方企業在營區附近增設快遞柜,為官兵存取快遞提供便利。
對于管理方式問題,該大隊召開隊務會專題研究,落實任務補休機制,細化手機管理辦法、公務用車細則、靈活外出編組等多項措施,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滿足官兵的合理訴求。
從回應好每一封信,到解決好每一件事,變化的是營區環境與管理效能,不變的是大隊黨委“以兵為本、基層至上”的觀念。官兵的心在“被回應”和“被看見”中凝聚,這份雙向奔赴的信任,匯聚起內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成為戰斗力提升的“暖心密碼”。

“大隊信箱”的部分來信。曾 陽攝
建言獻策為戰發聲——
一封封書信,是官兵主人翁意識的生動注腳
隨著“大隊信箱”收到的信件增多,梁教導員敏銳地察覺到信中的變化。最初的信件,多聚焦于官兵權益保障的身邊事,而如今,官兵書信內容更多集中在訓練短板的補齊和練兵方法的優化上。
“部分官兵單杠訓練成績不理想,建議通過結對幫帶方式提升成績”“一些專業課目缺少訓練條件,建議因地制宜規劃好場地”“有的訓練器材老化,希望補充更換一批”……這些建議擺上案頭,大隊領導及時根據官兵反饋進行整改。
曾是比武“種子選手”的中隊長劉凡主動請纓,扛起選拔尖子、統籌小比武小競賽的重任;“健身達人”、副班長林良迎積極向中隊建言“科學訓練要尊重肌肉再生規律,把握循環周期”,調整優化新兵訓練方式;軍械員蘇來聰提出“用訓練成績曲線圖輔助調整計劃”,有針對性地實施強化訓練;司務長蒙明集創新提出高強度體能訓練科學食譜,從后勤保障方面為訓練增效……當建言信化作訓練場上的實際行動,官兵們實現從“要我訓”到“我要訓”“我會訓”的轉變。
在一次支隊組織的軍體運動會上,該大隊以明顯優勢力壓各路選手,獲得團體冠軍。官兵載譽歸來,歡呼聲響徹營區,這份喜悅不僅是汗水的回報,更是“大隊信箱”結出的碩果。不久后,在支隊“新大綱教練員集訓比武”中,該大隊7人躋身支隊前15名并獲表彰,再次印證了集智抓訓的成效。
就在官兵沉浸于捷報頻傳的喜悅時,一封“潑冷水”的信件引起大隊黨委的關注——“大隊訓練成績更多靠訓練尖子‘撐場面’,但整體成績并不理想,偏訓漏訓現象依然存在。”
刺耳的話語,如同警鐘。該大隊連夜梳理訓練工作,在專題軍事訓練形勢分析會上,大家討論后形成共識:“抓訓導向必須由‘專和強’向‘全和精’轉變,既要正視成績,更要補齊短板,確保全員經得起實戰檢驗。”
隨后,大隊集中收集各中隊重難點課目需求,整合優秀教練員資源與訓練保障設施,推行集約化組訓與過關制考核,確保每名官兵都不掉隊。
一段時間后,各中隊6個曾徘徊在及格線的訓練課目全部提升至良好水平。中隊長梁長新帶領官兵自主制作模擬訓練器材,在支隊“軍事活動日”展示后得到推廣使用,有效提升部分專業訓練水平。
從回應一封封建言信,到補齊一個個訓練短板,變化的是解決問題的聚焦方向,不變的是“問計于兵、向戰而行”的工作態度。當官兵的聲音得到尊重、訓練的智慧得以激發,個人成長與部隊戰斗力建設便形成了同頻共振。
一封封書信,是官兵主人翁意識的生動注腳,更是強軍路上兵心向戰、聚力打贏的有力見證。
勾勒基層建設嶄新圖景——
書信里的期盼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效
一紙書信,承載的是心聲,連接的是上下;落地舉措,回應的是期盼,激活的是動能。
當一封封書信的關注點從訓練場延伸到單位建設的方方面面,官兵的期盼與建議,正勾勒出大隊基層建設的嶄新圖景——這些書信成為凝聚共識、推動單位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
“希望大隊加大指導幫建力度,帶領中隊官兵爭先創優!”翻開官兵的來信,不少官兵立足專業特長為單位發展建言獻策,既有“以隊為家”的歸屬感,更有共謀發展的智慧火花。
書信是兵心的晴雨表,更是工作的風向標。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改變,便始于一封直言困惑的來信:“總隊推廣的‘分享課’很好,可咱不會找故事、講不出彩咋辦?”
總隊優秀政治教員張雪林的見解切中要害:“官兵是戰斗力建設的實踐者,我們身邊從來不缺少強軍故事,缺的是發現故事的敏銳與解讀故事的深度。”
“故事越走心,道理越入心。用講故事的方式把大道理講得深入淺出,讓教育既有‘意義’又有‘意思’,更容易引發官兵思想共鳴。”該大隊黨委精準施策打出“組合拳”:大隊干部與優秀政治教員推門聽課帶教,把“從訓練日志挖素材”等方法講深講透;每月“三會一好”能力培訓班上,理論骨干圍繞真實案例開展靶向輔導;季度“星火”宣講隊下中隊,用“身邊榜樣身邊事”讓理論宣講充滿兵味,實現觸及心靈、引發共鳴的效果。
從“怕上臺”到“敢發聲”,在支隊政治教員集訓比武中獲獎的班長王帥說:“平凡崗位的堅守本就是最動人的教材,是戰友的故事給了我登臺的勇氣。”
廚房的飯菜香,連著官兵的幸福感。當“吃久了大鍋菜,想嘗嘗戰友家鄉味”的心愿出現在信中,大隊“尋味軍營”活動應運而生。大隊每月組織各中隊推薦創新菜品集中評比,優質菜品全大隊推廣,優勝者獲通報表揚。蒙明集感慨地說:“這哪里是做菜,是把信里的思鄉情變成了舌尖上的團圓!”
從“紙上建言”到“立竿見影”,書信里的期盼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效:近兩年,4個所屬中隊獲評“四鐵”先進單位,30余個集體和個人立功受獎。

大隊邀請心理咨詢師(右)進行心理疏導。曾 陽攝
親歷者說
把“煩心事”投進信箱
■一級上士 黃亞傳
“大家把這份表格填一下。”聽到中隊文書的話,我有些煩躁,“三天兩頭填表,次次填的都是差不多的信息。”
“是啊,這個月都好幾回了。”身邊戰友也和我一起抱怨。
回宿舍的路上,看著一樓的“大隊信箱”,我心想:大隊領導說過,有什么問題都可以通過“大隊信箱”反映,何不把大家的煩心事給教導員說一下。于是,我拿起筆寫道:“教導員,這個月先后多次讓我們填報個人及家庭信息,次次統計的信息都差不多,時間都浪費在填數據、錄信息上……”
信件投到“大隊信箱”,沒過多久,就有了反饋。那天,大隊組織教育,教導員拿出我的信件對大家說:“經過我深入了解,反復統計個人數據實屬不該。對于家庭住址、父母姓名這樣的基礎數據,完全可以一次性記錄在系統里。”
自此,大隊建起個人信息庫,需要上報數據時將信息下發給官兵逐一核實,避免了反復填報、反復錄入、反復統計等現象發生。沒想到,我的這次建議,讓大家的難事得以解決。領導主動靠上前辦實事、解難題,想方設法把暖心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解決了后顧之憂,我們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練兵備戰中。
讓“金點子”開花結果
■下士 劉靈智
隨著實戰化訓練深入推進,這些年我明顯感到軍事訓練強度很大。雖然每次訓練前,班長都會組織大家活動身體,訓練后一起做放松活動,但簡單的弓步壓腿、相互拍打肌肉等放松動作,是不夠的。
前段時間,中隊組織3公里跑,我的新兵連戰友在最后沖刺時拉傷大腿。看到戰友受傷,我很著急,心想:不如把我的訓練建議向大隊領導提一下,或許能幫到戰友。
于是,我鼓足勇氣,給“大隊信箱”投出信件:“小劉的傷病,主要是因為日常訓練后放松活動不充分,肌肉群沒有拉伸到位,日積月累出現拉傷癥狀。我學過一些推拿按摩、運動康復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希望可以教大家熱身和放松動作。”
一周后,我被大隊領導請上“士兵講臺”,為大家講解如何做好熱身和訓練后放松活動。在我的幫助下,戰友們的訓練傷病明顯減少。
前不久,支隊組織刺殺比武,大隊領導指定我負責保障參賽隊員。針對刺殺過程中腰部、手臂運用頻繁導致肌肉疲勞,我教給他們賽后放松技巧,最終大隊參加刺殺比武的2名戰友包攬支隊前兩名。事后,他們把獎牌掛到我的脖子上,對我說:“我們取得的成績離不開你的幫助,獎牌也有你的一半。”此時此刻,我得到戰友的認可,成就感滿滿。
上等兵成為優秀政治教員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李由之
“在總隊政治教員集訓比武中,張笑堯榮獲第七名!”前不久,在武警廣東總隊廣州支隊表彰大會現場,聽到這個消息,上等兵張笑堯的班長王帥倍感欣慰。幾個月前,這名才華出眾卻又個性鮮明的大學生士兵,曾讓他苦惱不已。
入伍來到該支隊某大隊時,張笑堯如同一塊棱角分明的璞玉——扎實的文化功底讓他很快勝任新聞報道員、榮譽室解說員等工作,各類活動總能看到他的身影,但軍事訓練“吊車尾”、軍容不整被通報批評等問題,又讓他成為戰友眼中“優缺點同樣突出”的人。
在該大隊,這樣“兩頭冒尖”的戰士并非個例:他們思維活躍、特長鮮明,是單位建設的有生力量,卻也因個性突出給傳統管理模式帶來挑戰。同時,這些官兵也有“成長的煩惱”。他們渴望傾訴心聲,但班長骨干常因事務工作多難以及時回應,讓育人質效打了折扣。
“教育管理的前提,是摸清官兵的思想底數。”該大隊黨委深刻認識到,破解育人和部隊建設難題的關鍵在于搭建暢通的溝通橋梁。于是,“給大隊領導的一封信”活動應運而生:不設門檻的信件投放、常態化的定期收集,讓這個“大隊信箱”成為官兵愿意傾訴心聲的“心靈樹洞”。
活動首日,該大隊梁教導員收到張笑堯的來信。信中,張笑堯沒有客套寒暄,字里行間滿是真誠:既有對自身不足的深刻反思,也有對管理方式的誠懇建議,更飽含“想在軍營成長成才”的熱切期盼。
讀罷來信,梁教導員決定為他量身定制成長方案:讓班長王帥轉變管理理念,從“管理者”變為“互學搭檔”,用彼此尊重化解內部矛盾;發揮張笑堯的特長,通過專業培訓、活動實踐等方式,將他培養為大隊的理論宣講骨干。
春風化雨的引導,帶來脫胎換骨的變化。在大家的幫帶下,張笑堯不僅軍事素質迎頭趕上,更在思想淬煉中完成蛻變。在隨后支隊“三會一好”政治教員集訓比武中,他與王帥互幫互學,分別榮獲第三名和第五名,張笑堯更是在總隊“三會一好”政治教員集訓比武中取得佳績。走下領獎臺,張笑堯感慨地說:“‘大隊信箱’打開了我的心扉,戰友的真心幫帶,助力我快速成長。”
“信件無定式,溝通有溫度。”該大隊殷大隊長的總結道出了“大隊信箱”開通的初衷:它不僅是意見箱,更是連心橋;不僅解決具體問題,更凝聚思想共識。官兵們在這里傾訴成長困惑、反映工作問題、建言單位發展,每一封來信都承載著建設“軍營大家庭”的赤誠。
如今,“大隊信箱”的來信日漸增多,紙短情長間涌動著投身大隊建設的充沛活力。張笑堯的蛻變,也給大隊帶來啟示:真正的教育,始于傾聽,成于解難,最終會激發每名官兵向上生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