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為戰:“出題”本身是學問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推進標準化考核“二次創新”新聞觀察
■王永鵬 解放軍報記者 戚辰飛 特約記者 吳旭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組織戰斗檢驗。圖為某中隊戰術小組正在進行追擊行動。

武警第二機動總隊組織戰斗檢驗。圖為某中隊二級上士萬志雄依托有利地形組織反擊。白孝楠攝
基礎訓練是軍事訓練的根基所在和保底工程。推動軍事訓練轉型升級,必須把基礎訓練提上重要位置,加快組訓模式創新,強固聯合的“底盤”,全面夯實戰斗力根基。
為全面落實新時代基礎訓練“四化”組訓法,各軍兵種單位展開試點,持續解決基礎訓練中出現的痛點、漏點、堵點問題,推進基礎訓練組訓模式“二次創新”。
前不久,記者現場觀摩武警第二機動總隊基礎訓練“二次創新”成果展示。其中,單兵、班組戰斗檢驗的新探索獲得官兵一致好評。
緊貼實戰的考核、科學準確的評價,是檢驗基礎訓練效果的重要手段。去年底,武警第二機動總隊黨委議訓會議上,針對基礎訓練中考核和評價體系存在的矛盾問題,黨委班子首次提出單兵、班組戰斗檢驗這一理念,旨在加速推動標準化考核創新發展。
之后,該總隊成立課題組,以軍事訓練大綱為依據,秉承“訓為考、考為戰”思路,緊貼自身作戰任務、作戰對手、作戰環境實際,區分單兵、班組兩個層級,分專業細化、量化檢驗標準,建立了包括機動、通信等10余個專業的戰斗檢驗方案,并配套研發智能藍軍、實兵交戰等10余套輔助檢驗系統,基本形成了對所屬各專業作戰能力的檢驗評估體系。
戰斗檢驗應有所取舍,著重考核關鍵能力
戰斗檢驗究竟應該考什么?
“眉毛胡子一把抓是不行的,抓住重心才能帶動整體。”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處黃處長告訴記者,戰斗檢驗應有所取舍,著重考核關鍵能力。
何為關鍵能力?黃處長說,在總隊探索的考核模式下,關鍵能力包含核心能力和極限能力。
翻開某支隊某中隊的《無線單兵戰斗保障戰斗檢驗指導案》和《有線單兵戰斗保障戰斗檢驗指導案》,記者發現,對于手榴彈投擲、單兵戰術動作等課目,兩份指導案并未做過多要求。
負責上述指導案起草工作的吳中隊長告訴記者,戰場上,戰斗班組負責清剿敵人,通信兵遇敵概率較低,只需具備一定的自衛能力,因而一名通信兵的保通本領才是戰斗檢驗聚焦的核心能力。
除了與專業兵種有關,核心能力還與行動任務密切相關。例如此次成果展示中的山林地進攻任務,突擊、偵察、封控等是戰斗檢驗需要考察的核心能力。
記者翻閱一系列指導案的評分細則發現,戰斗檢驗涉及任務、質量、時間3類戰術指標,以“千分制”評定能力等級——達到900分評定為“優秀戰斗員”,達到600分評定為“合格戰斗員”。
比如通信專業指導案的評分細則中,關于打擊能力的分值為150分,核心能力的分值為850分。這意味著,在完成整體作戰任務的前提下,一名通信兵即使沒有完成打擊任務,不能被評定為“優秀戰斗員”,但只要其在核心能力的考核中表現優異,依然有可能被評定為“合格戰斗員”。
與此同時,在設定戰斗檢驗標準時,各專業參考基礎訓練大綱,立足裝備性能、戰場實際、人員潛力等方面設置貼近極限的考核課目,為的是檢驗單兵、班組的極限能力。
成果展示中,記者注意到這樣一幕。陣地上,二級上士萬志雄剛救治完受傷的“戰友”,便收到導調員的命令:“3號高地發現一名‘敵軍’?!?/p>
萬志雄隨即端起望遠鏡搜索“敵軍”,緊接著,他調節標尺、瞄準射擊,隨著爆炸聲響起,3號高地“敵軍”瞬間被消滅。
這項戰斗檢驗課目名為“極限射擊”?;A訓練大綱對射擊相關距離有明確要求,而此次射擊,萬志雄與“敵軍”距離已經超過大綱要求。
某中隊鄧中隊長負責《機動班組戰斗檢驗指導案》起草工作,他告訴記者:“在機動專業的戰斗檢驗中,射擊課目的最遠目標距離會達到更高標準。”
“我們力求接近極限,但不能苛求超越極限?!编囍嘘犻L說,總隊課題組驗收機動班組某項行動任務的戰斗檢驗實踐成果時,對他們設計的某條追擊路線提出了疑問。
在追擊行動中,鄧中隊長原本設置的追擊路線總行程接近1000米。而實際行動中,一個機動班組的進攻縱深約為500米至800米。因此,課題組“砍”掉了某段追擊線路,以確保戰斗檢驗更符合實際情況。
恩格斯曾說,軍隊的教育訓練應“只教給兵士們在打仗時有用的東西,而使他們不在任何傳統的舊事物上白白浪費時間”。該總隊創新單兵、班組戰斗檢驗的成果,并非另一種方式的“米秒環”考核。它追求的是從能考到善打的突破,從技術到戰術的進階,從要素到體系的跨越。
在考場上設難題、出新題、置險題,倒逼訓練轉型升級
考場連著戰場,用什么樣的標準考核,就會催生什么樣的戰斗力。戰斗檢驗的標準越精準嚴格、貼近實戰,越能激發練兵動力。
“為了保證考核標準精準嚴格,戰斗檢驗要盡可能排除評判時的主觀因素?!秉S處長告訴記者,基礎訓練大綱中存在多項課目,其評定標準是開放性的,是否具備相應能力由導調員主觀評定。該總隊各單位官兵立足戰場實際,通過理論研究、實踐檢驗,對這些課目的戰斗檢驗考核標準進行了量化。
與此同時,過去一年,該總隊研發10余套輔助檢驗系統,部分專業在戰斗檢驗評估手段上已經實現自動化。
記者參觀了輔助檢驗系統,伴隨著受試者的運動,該系統將訓練場上的各類信息實時回傳。后臺的大屏幕上,受試者運動姿態清晰可見,隨著課目切換,行進距離、聲音分貝、模擬血液壓力、海拔高度變化等系統捕捉的數據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輔助檢驗系統會自動將考核標準和受試者數據進行比對,給出相應分數。
“不僅如此,輔助檢驗系統所模擬的戰場環境,能夠評判出官兵在訓練水平和專業能力上的不足。”黃處長介紹。
記者了解到,根據戰場上敵人出現極為隨機的實際情況,檢驗中,智能藍軍靶標出現的時間、姿態和運動狀態是完全隨機的,官兵必須在有限的射擊時間內完成一系列“斃敵”動作。同時,靶標自帶的“藍軍視角”在不被“火力壓制”的狀態下,會主動掃描并鎖定參考官兵,這對大家的隱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隨著戰斗檢驗在該總隊各單位的深入推進,基層官兵的實戰化訓練也在出現新變化、呈現新氣象。
為了適應戰斗檢驗的實戰節奏,某支隊某中隊官兵在訓練場上設置了20余個遠近不一、姿態各異的靶位,并壓縮隱顯目標射擊時間,練習快速射擊能力;大家在實踐中還發現就地隱蔽的掩體并不全部適合開展右肩射擊,雙腿叉開的射擊臥姿經常會被“系統藍軍”鎖定小腿、腳部等問題,掌握左右肩射擊、臥姿射擊時將雙腿并攏等成了官兵訓練的新標準。
戰斗檢驗在考場上設難題、出新題、置險題,倒逼訓練轉型升級,促進官兵能力提升。黃處長介紹說,唯有不斷提升考核內容的“含戰量”,讓戰斗檢驗的難度“更上一層樓”,官兵才能在實戰化訓練中跑出加速度。
成果展示中,在實爆系統發出的隆隆炮火聲中,記者耳邊傳來一串串時而短促、時而綿長的哨音。某支隊班組成員在哨音的指揮下,靈活有序執行戰術,順利完成考核,最終獲得915分的高分。
為何使用哨音?該支隊劉支隊長告訴記者,以往,在班組協同訓練中,指揮員常常使用對講機或者依靠喊話進行臨場指揮。隨著戰斗檢驗的推廣執行,官兵發現,復雜的“戰場”環境中,實爆系統的巨大聲響,使得大家的聽覺和對復雜信號的判別能力有所下降。
從歷史戰例中受到啟發,該支隊官兵發現哨音具有較強的穿透力,不易被炮火聲覆蓋。隨后,大家創新展開哨音訓練,用哨音的長短、節奏代替常用戰術語言,使得班組協同配合更加高效。
戰斗檢驗并非一成不變,主動作為、靈活創新是關鍵
各單位在推廣戰斗檢驗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戰。
黃處長告訴記者,該總隊將機動、交通、直升機等多個專業陸續做了示范后,有的單位想得比較簡單,試圖照搬示范流程和內容。
實際上,戰斗檢驗并非一成不變,主動作為、靈活創新是關鍵。黃處長說,“考核不能千篇一律,而要量身裁衣。課題組負責整體把控,提供基礎框架。具體而言,戰斗檢驗的流程和內容并不固定,各個單位可以根據專業、場地、任務等情況隨機應變、辯證設計。”
去年底,某支隊某中隊被選為戰斗檢驗試點,該中隊王中隊長參與《機動單兵戰斗檢驗指導案》的起草工作。以基礎訓練大綱為依據,王中隊長設計組合了20余個課目的考核流程。
然而,實踐成果的首次驗收中,立足中隊的任務職能和專業特點,課題組刪除了“爬繩”“扛彈藥箱”等純體能課目,對射擊相關課目進行了合并重組,對某課目進行了場地更換和線路優化。
這讓王中隊長深刻意識到,戰斗檢驗必須“因地制宜、因勢而變”?!皶r至今日,結合作戰背景、作戰時節等,我們仍在調整完善戰斗檢驗的考核流程與內容。”王中隊長說。
隨著戰斗檢驗的全面開展,考場上出現的情景愈發復雜多樣,基于靈活機動的理念和思路,各單位也在不斷轉換思維模式、打破固定框架,總結出適應戰場節奏的一系列創新舉措。
例如在運動中應該采取何種持槍方式,考驗著官兵對環境的判斷能力以及對行動的決策能力。隨著參加戰斗檢驗次數的增加,萬志雄對臨場情況的瞬時響應能力不斷增強。關于運動中的持槍方式,他逐漸總結出自己的心得體會:“不同的持槍方式各有優缺點。擎槍,適合短距離沖刺,但出槍速度比端槍慢一些;端槍,適合身處叢林地等敵情不明、態勢復雜的情況,是出槍速度最快的持槍運動方式;如果身處空曠地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保持提槍運動方式。”
采訪過程中,記者還了解到許多基層官兵為順應戰場形態、作戰對手和武器裝備的變化而主動實施的有效舉措——某支隊官兵將突擊背包中的攜行具根據不同任務進行劃分,實現模塊化配載;某支隊官兵創新改良裝備部件,提高迫擊炮射擊精度、縮短準備時間……
“現代戰場瞬息萬變,在無人化、智能化戰爭加速到來的今天,我們只有主動作為、積極應對,才能有效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黃處長說,戰斗檢驗的真正目的在于讓官兵準確把握作戰體系運行的內在邏輯,敏銳感知戰場變量的瞬時擾動,練就靈活應對、見招拆招的過硬本領。
銳視點
校正考核“指揮棒” 立準訓練“風向標”
■王 濤
管理學上講:“人們可能不會做你提倡的事情,但一定會做你考核的事情?!笨己耸菭恳筷牻ㄔO和基層訓練的有力抓手,唯有校正考核的“指揮棒”,才能立準訓練的“風向標”,推動基礎訓練提質增效。
為解決單一課目重復考、降低標準簡單考、缺乏約束隨意考等問題,武警第二機動總隊以軍事訓練大綱為依據,緊貼作戰任務、緊盯作戰對手、緊隨作戰環境,探索規劃單兵、班組戰斗檢驗,促進基層官兵將考核壓力轉變為練兵動力,為各級單位扎實組織基礎訓練、推動標準化考核改革創新提供了示范樣本。
某種程度上,“考什么”決定了“訓什么”。部隊各級應基于大綱、分解課題、務實創新,聚焦使命任務中最關鍵、最困難、最核心的能力作為考核重點和評估要點,將打仗急需的能力融入考核設計,展開大強度、快節奏、超極限的考核檢驗,讓基層官兵找到相應能力短板弱項,并且有針對性地展開專攻精練,確保能力素質符合實戰要求,經得起戰場考驗。
“怎么評”同樣是考核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針對考核過程中評判標準把控不精準、執行不嚴格、監察不到位等問題,各級單位可以按照“可執行、可量化”原則規范各個環節,主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執行訓練考核標準,利用其全程監控、自動采集、智能評判等功能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評判誤差,確??己嗽u判以更為精確的數據支撐、更為嚴格的實戰標準“一把尺子量到底”。
戰場無定勢,考核場同樣沒有定勢。考核開展得好不好,除了看考核內容和評價標準,更要看考核的思路、理念和方法是否始終與未來戰場需求相適應。作為基礎訓練“四化”組訓法之一的標準化考核,應積極適應信息化時代練兵備戰的特點規律,與時俱進、因時因勢進行靈活創新。探索實踐依托系統考、基于數據考、連貫綜合考的方式方法,根據不同地域、不同專業、不同裝備,摸索研究實戰性、對抗性、戰斗性的新型考核形式,解決訓練質量問題,實現考核效益最大化。
總體而言,考核的“準星”應該始終對準打仗的“靶心”,評價的尺子必須遵循戰斗力標準。部隊各級全力用好軍事訓練考核這個“指揮棒”,走開訓考評一體路子,牽引基礎訓練不斷轉型升級,實現以考促訓、以考促建、以考促戰的目標,讓部隊每一名官兵獲得未來戰場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