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教導隊倡導教學跟著任務走——
“隨營軍校”變成“隨戰課堂”
■石 路 侯俊杰
西南腹地某駐訓場,塵土飛揚。剛結束培訓的武警重慶總隊機動支隊二級上士黃詩宇走出教導隊時,不禁回頭凝望——曾經的營區課堂,如今真的成了戰味十足的野外陣地。
“以前的教導隊是‘進去就得脫層皮’,現在真的不一樣了!”黃詩宇感慨地說。
黃詩宇先后3次到教導隊培訓,對這里的嚴苛再熟悉不過。第一次參加預提警士培訓時,他領教了什么叫“差一厘米不行,慢一秒鐘重來”;第二次以預任班長身份回爐,面對教員們的“高標準”,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達標過關”。“雖然練得扎實,但總覺得和戰場隔了一層。”回憶往昔,黃詩宇說。
而這一次,培訓伊始,黃詩宇感受到的不僅是嚴格,更是撲面而來的實戰氣息:教學方案不再是“通用模板”,而是嵌入了專項任務的訓練內容;課堂不再固定在教室,而是經常搬進陣地、山林與訓練場。
來到教導隊備課室,筆者遇到了隊長錢田,經過攀談得知,去年以來,教導隊正在經歷建設轉型。當時,錢田剛接任隊長就遇到了難題:后勤集訓、新型通信裝備操作輔導和新兵基礎課目補差訓練3項任務同時下達。由于師資力量缺乏,教學團隊雖分頭組織推進,效果卻不理想。
“裝備在迭代、技術在更新,教學不能停留在老模式里!”錢田組織大家深入復盤,一個個問題被擺上臺面:編制有限的教學團隊,如何扛起多樣化的教學任務?教學如何真正嵌入實戰鏈條?
深思熟慮后,他們很快推出舉措——建立“教學難題庫”,深入一線收集訓練瓶頸問題,精準確定教學重點;構建“師資庫”,整合教練員、院校專家與廠家技術骨干,打造開放式教學“資源池”……
某中隊在新列裝的無人機夜訓時遇到難題,教導隊從“師資庫”中遴選廠家技術骨干,把課堂直接設到訓練場。官兵現場學習參數調試、實操技能,難題迎刃而解。
“以前碰到這種情況,需要臨時參加集訓,現在老師直接上門教學,效率大不一樣!”中隊長王永恒感嘆。得益于此,該中隊官兵在后續演練中操作無人機精準偵察,提前鎖定“目標”,打了一場漂亮仗。
然而,教導隊的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一次后勤教練員結業考核中,平時表現優異的小黃,在野外多傷員救治課目中因研判遲緩錯失“黃金搶救期”。
“為何訓練尖子在實戰中‘掉了鏈子’?”教學團隊深入反思,發現問題根源在于“考核與實戰脫節”:傳統考核重標準動作、輕臨機應變,重流程完整、輕戰場實效。他們果斷將“結業考核”改為“任務驗收”,把考場搬到野外陣地、陌生山林,以“能否完成任務、能否適應戰場”作為評判標準。
不久后,首次“任務驗收”如期到來。某小組雖然用時略長,但在應對臨機設置的“敵情”時,組長指揮靈活、組員協同默契,最終被判定“處置成功”。這個結果,讓官兵對“什么是真正的戰斗力”有了新的認識。
課堂跟著任務走,教學緊貼需求轉。為了提升為戰服務質效,該教導隊在實踐中總結出“五式聯動”教學法:靶向式抓基礎、滾動式補短板、穿插式上陣地、跟蹤式育人才、隨機式搞教學。
這套教學法在解決基層分隊野外駐訓難題時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支隊官兵新型裝備操作不熟練等問題,教學團隊快速響應:系統梳理操作指南,定制差異化方案;依據短板弱項,聯系專家破解技術難點;在訓練場設“流動輔導崗”,為官兵建立“成長檔案”,開通線上“答疑通道”……
“現在的教導隊,已非傳統的‘隨營軍校’模樣,更靠近官兵,更靠近一線,更靠近實戰,正加速由‘隨營軍校’向‘隨戰課堂’轉變。”該支隊領導評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