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教育課,列兵當主講
■劉西剛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張永清
前不久,武警重慶總隊某支隊禮堂內(nèi),一堂紅色教育課火熱開講。令人意外的是,臺上授課的竟是一名列兵。
這名列兵的開場白簡單直接:“我叫盛東方,來自山西靈丘,是平型關(guān)大捷發(fā)生地。”話音剛落,臺下響起熱烈掌聲。
這堂課為何由列兵主講?該支隊宣傳科汪干事道出緣由:不少戰(zhàn)士反映教育課上往往是“老面孔”,內(nèi)容缺乏新意,很難聽得進去。官兵出現(xiàn)“審美疲勞”,實則是對教育創(chuàng)新提出新要求。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為了傳承弘揚偉大抗戰(zhàn)精神,總隊組織紅色故事宣講活動。他們抓住這一契機,結(jié)合年度部署的紅色教育課日程安排,深入基層尋找搞好教育的新生力量。
在某中隊,盛東方走進汪干事的視野。盛東方的家鄉(xiāng)在平型關(guān)大捷發(fā)生地,本人還在地方的演講比賽中獲過獎。于是,汪干事邀請他登臺講述抗戰(zhàn)故事。
“作為一名從平型關(guān)走出來的兵,講好抗戰(zhàn)故事,我義不容辭。”盛東方一邊聯(lián)系平型關(guān)大捷紀念館收集故事素材,一邊電話采訪抗戰(zhàn)老兵后人補充完善具體細節(jié)。當鮮活的人物與歷史資料融合在一起時,當年的抗戰(zhàn)故事也變得更加具象化。
隨著投影儀前一張張圖片閃現(xiàn),盛東方開始娓娓講述: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與日軍在平型關(guān)展開較量。伏擊部隊雖然居高臨下射擊,但因裝備水平懸殊反而受到日軍炮火的壓制。八路軍官兵果斷沖下公路,與日寇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zhàn)。2營5連連長曾賢生,勇猛不怕死,沖鋒號一響,他立即向敵人猛沖過去,左拼右殺,一連刺死10多個敵人。最后因渾身是傷、體力不支,曾賢生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
“白刃格斗是最考驗軍人意志力的戰(zhàn)斗方式,不果敢、不堅毅,沒有壓倒敵人那股勁兒,很可能在一瞬間喪命。那場戰(zhàn)斗,八路軍官兵沒了子彈就用刺刀,刺刀斷了就用槍托,槍托折了就抱著敵人扭打成一團。”講臺上,盛東方這段慷慨激昂的講述,引得臺下陣陣掌聲。官兵們對這場“熟悉”的戰(zhàn)斗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平型關(guān)是英雄的關(guān)、勝利的關(guān)。”講臺上,盛東方越講越激動,臺下官兵也越聽越入神。教育課尾聲,盛東方高聲說道:“新時代官兵,我們要傳承好先輩‘攻必克、戰(zhàn)必勝,不畏難、不畏險’的戰(zhàn)斗精神,苦練打贏本領,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感動別人之前先感動自己,教育別人之前先做出樣子。在前期的一次多課目考核中,盛東方所在班獲得總評優(yōu)秀的好成績。
“列兵登臺講紅色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有益的自我教育。”汪干事對記者說,今年以來,他們支隊致力于用紅色故事教育官兵,不斷拓展故事的廣度深度,創(chuàng)新故事呈現(xiàn)的方式方法,引導官兵在講述、聆聽、感悟紅色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激發(fā)練兵備戰(zhàn)熱情。隨著一個個生動的紅色故事搬上講臺,教育課上涌動生機活力,練兵場上呈現(xiàn)一派火熱景象。
紅色故事帶來教育“新解”
■朱紹生 魏昌偉 劉西剛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張永清

武警重慶總隊某支隊一堂紅色教育課上,一名戰(zhàn)士在臺上講述家鄉(xiāng)的抗戰(zhàn)故事。郭傳伍攝
100分鐘和20分鐘同樣贏得掌聲——
好故事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nèi)容能否吸引人打動人
金秋時節(jié),武警重慶總隊某支隊舉辦新一期紅色教育課。聚光燈下,中士樊浩偉昂首站立,面帶笑容。
“今天,我跟大家講一講我的曾祖父——一名抗戰(zhàn)老兵的故事……”樊浩偉從懷里掏出一枚勛章,與此同時身后的屏幕浮現(xiàn)出一張黑白老照片,上面的年輕人國字臉、短頭發(fā),軍裝筆挺,與樊浩偉長相很相似。
從逃荒乞食的弱冠少年,到英勇作戰(zhàn)的八路軍戰(zhàn)士,樊浩偉將曾祖父的那些戰(zhàn)火硝煙經(jīng)歷娓娓道來。見戰(zhàn)友們聽得入神,他順勢拋出幾個問題:“大家知道什么是‘麻雀戰(zhàn)術(shù)’?怎么在日軍壕溝壁上挖‘腳窩兒’?如何摸敵人崗哨不會被發(fā)現(xiàn)?”官兵們面面相覷,隨即所有目光聚焦在樊浩偉身上,等待答案。
見大家來了興趣,樊浩偉從游擊戰(zhàn)中“麻雀戰(zhàn)術(shù)”精髓講到曾祖父和戰(zhàn)友一起攻擊日軍炮樓,摸哨位、剪電線、打埋伏的戰(zhàn)斗故事。當講到曾祖父膽子大、反應快,利用夜色掩蔽剪斷日軍電話線,氣得鬼子哇哇叫時,大家開懷大笑;當講到戰(zhàn)斗結(jié)束后曾祖父發(fā)現(xiàn)衣領被子彈打穿時,大家不由倒吸一口涼氣……在他的精彩講述下,官兵情緒隨著故事情節(jié)起伏,仿佛親歷那段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景。
100分鐘的授課時間過得飛快。掌聲落下,還有戰(zhàn)士意猶未盡地問:“后來呢?”樊浩偉轉(zhuǎn)身面向屏幕上的照片,莊嚴敬禮:“后來,我就接過他手中的槍,來到軍營。”臺下,掌聲如潮水般涌來。
“只要故事足夠精彩,時間再長的教育課也能吸引人打動人。”對于這堂紅色教育課的成功,該支隊宣傳科周科長并不意外,從普通百姓到抗戰(zhàn)英雄,樊浩偉曾祖父的抗戰(zhàn)故事讓官兵追尋到了榜樣,而“傳承人講傳承”讓紅色血脈賡續(xù)更加具象化。
長故事引人入勝,短故事同樣回味無窮。在該支隊某中隊訓練場,一堂紅色教育課在訓練間隙開講。上等兵萬端陽從中隊榮譽室取來一支銹跡斑斑的沖鋒號,坐在官兵中間,講起抗戰(zhàn)老兵武恩的故事:“當沖鋒號響起,武恩和戰(zhàn)友向前沖鋒,子彈在膛線里旋轉(zhuǎn),夾著憤怒的火焰,撕裂空氣射向敵人的心臟……”
這場發(fā)生在訓練場上的“微縮版”紅色教育課,正是出自該中隊周指導員的精心設計。他對記者說,基層平時工作節(jié)奏快、各項任務重,將訓練間隙、課后討論等“碎片時間”有效利用,因地制宜開展“微縮版”紅色教育課,講述短小精悍的故事,可以讓教育觸角延伸到平時,實現(xiàn)點滴灌注。
故事講完,萬端陽掏出一張照片,照片里武恩身上的一道道傷疤清晰可見。萬端陽激動地說:“這就是當年跟日本鬼子拼刺刀時留下的,是老兵身上特殊的‘軍功章’。”那一刻,現(xiàn)場肅靜無聲。那些清晰的傷疤將戰(zhàn)爭殘酷和先輩英勇,瞬間“刻”進每名官兵的心里。短短20分鐘的講述,官兵聽得熱血沸騰。
“好故事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內(nèi)容能否吸引人打動人。”該支隊領導對記者說,教育的創(chuàng)新,本質(zhì)上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回歸與尊重。無論是長故事的完整敘事還是短故事的精準表達,都是為了從英雄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
“實景”與“設景”的精彩呈現(xiàn)——
創(chuàng)新多樣化授課方式,讓故事背后的道理顯而易見
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的后山,一座幽深的防空洞成為紅色教育課的現(xiàn)場課堂。該總隊某支隊警勤中隊于指導員正帶領官兵走進這段歷史的“實景”之中。
“1941年6月5日,日軍對重慶實施5個多小時的大轟炸,民眾在防空洞中擁堵,發(fā)生了避難民眾窒息、踩踏慘案……”于指導員的聲音在洞壁間回蕩。“當空襲再次來臨,附近民眾涌入由八路軍開鑿的防空洞,該防空洞自用尚且擁擠。這時候,八路軍面臨兩難抉擇——開門,可能讓悲劇重演;不開,百姓將直面轟炸。”
停頓片刻后,他的語調(diào)陡然上揚:“‘我們的防空洞永遠為人民敞開。開門,讓鄉(xiāng)親們進來!’沒有任何猶豫,周恩來推開大門,命令所有黨員起身朝前站,把最里面的位置留給百姓,而周恩來自己則站在洞口。”
聽到這里,列兵鄭童亮攥緊拳頭說:“危難時刻,我們也要沖到最前面,把人民緊緊護在身后!”
“說得好。守護人民群眾不是一句口號。直面危險、挺身而出,需要敢于犧牲的勇氣和過硬的打贏本領,大家想想自己真正具備這些嗎?”于指導員的話讓官兵陷入沉思。
“從這堂現(xiàn)地紅色教育課收到的效果不難看出,創(chuàng)新多樣化授課方式,讓故事背后的道理變得顯而易見。”該支隊領導告訴記者,故事要想在教育中實現(xiàn)“陳情”與“說理”的巧妙結(jié)合,必須從單向“灌輸”轉(zhuǎn)變?yōu)槎嗑S度的“喚醒”和“體驗”,真正讓政治教育走心入腦。
如果說現(xiàn)地教育構(gòu)建了“身臨其境”的空間,那么情景劇演繹則搭建起“情感共鳴”的橋梁。作為該總隊“金牌講解員”,某中隊張指導員擅長以情景劇演繹的方式再現(xiàn)歷史經(jīng)典瞬間。
在講述革命先烈張露萍的故事時,他設計了一個“跨時空”的對話場景——
“被捕受刑后,敵人將她假釋,埋伏在周公館附近,企圖‘釣’出更多同志。”講述至此,大屏幕上浮現(xiàn)出周公館舊照,“張露萍”拖著傷痕累累的身體,一步步走向“家”的方向。
“去啊!那是你的‘家’!”張指導員喊道。
“我又何嘗不想回‘家’?可我絕不能把黨組織置于險境!”“張露萍”聲淚俱下,“新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能沒有黨!”她步履蹣跚從“家”門口走過,未曾回望一眼。
無需多言,對黨忠誠、堅貞不屈的革命風骨,通過教育課的“設景”,在歷史與現(xiàn)實交疊的舞臺上,在跨越時空的對話中,官兵找到答案。列兵張智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復:“在黨和國家的利益面前,革命先烈毅然選擇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份抉擇,足見信仰與忠誠。”
“現(xiàn)地教育打破課堂空間界限,情景劇演繹拉近情感交流距離。當教育不再局限于教案與講臺,當歷史從文字中‘站’起來、從場景中‘活’起來,教育才能實現(xiàn)從‘入耳’到‘入心’的轉(zhuǎn)變。”該支隊領導說,教育不是機械灌輸,而是打開一扇門,讓官兵走進英雄的精神世界。
“講解冠軍”和“教員冠軍”同臺授課——
把“麥克風”遞給官兵,能聽到故事的動人回響
在今年初的一堂紅色教育課上,兩名冠軍同臺授課。作為“外卡選手”,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冠軍張麗佳率先講述。
如何讓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再次叩擊心靈?張麗佳獨特的講述給出答案——
“寶貝,我是媽媽。1940年,你悄悄住進我的身體……后來,你的爸爸出事了,媽媽又急又怕,只能抱著8個月大還沒斷奶的你,匆匆地趕了過去。沒想到,從此這高墻鐵網(wǎng)困住你的一生。對不起,寶貝!在獄中,你長得頭大身小,大家都叫你‘小蘿卜頭’……”
舞臺上,一位母親的愁容之下,她不再是張麗佳,她是“小蘿卜頭”的母親徐林俠。
從懷孕的喜悅,到丈夫被捕的驚恐,從獄中撫育艱辛,到最終英勇犧牲,張麗佳以母親的第一視角,再現(xiàn)了那個我們早已熟知的故事。沒有高亢的口號,沒有刻板的頌揚,只有一句句真情流露:“如果當時沒那么急,如果我考慮得更周全一點……媽媽心如刀絞……”
講到行刑那一夜,她的聲音顫抖,仿佛那把匕首也刺進了自己的身體。“媽媽、媽媽——”她模仿著孩子最后的哭喊,每一聲,都重重“砸”進聽眾心中。
聽罷至此,二級上士張杰已是眼眶通紅。他也曾講過“小蘿卜頭”的故事,當時還搜集到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jié),力求讓故事聽上去更“新”。對比張麗佳另辟蹊徑的講解,他受到啟發(fā):教育真正的感染力,并不只是情節(jié)新奇,更在于情感注入。
臺上,故事仍在繼續(xù)。曾在武警部隊優(yōu)秀政治教員集訓比武中榮獲一等獎的張杰,同樣頭頂“冠軍”光環(huán)。講完革命先輩英勇作戰(zhàn)的事跡后,他話鋒一轉(zhuǎn)帶出個人成長故事:“在生死考驗面前,革命先輩毫不退縮。作為英雄傳人的我們,怎能被困難嚇倒?”
“在比賽中拿了獎,我成了‘明星’。但很少人知道,這份榮譽是連續(xù)5年落榜后堅持努力換來的。那時候,我曾迷茫過,但我堅信,標準就是硬杠杠,不行就是不行,想贏必須付出加倍努力。”張杰說,“像我這樣的‘笨鳥’只能先飛奮飛。理論基礎弱,我就堅持每天背一篇教案、做一套試卷;有方言口音,我就對著新聞聯(lián)播一句句重復跟讀……靠著一點點積累,一步步追趕,最終在高手如云的賽場上沖出重圍。”
這些真實的奮斗經(jīng)歷,官兵聽得連連稱贊。下士張?zhí)熨n一邊聽一邊記下奮斗感言:“相信自己,挑戰(zhàn)自己,才能超越昨天的自己。”
每次登臺授課,張杰始終對自己定位清晰——一名普通士兵。張杰說:“只有用兵言兵語講道理,拉近與官兵的距離,大家才能記得住、愿意做。”
兩名冠軍同臺授課,一時間激起更多優(yōu)秀戰(zhàn)友踴躍報名。“訓練尖兵”、二級上士張鑫鵬分享歷史經(jīng)典戰(zhàn)例的學習體會,激勵更多戰(zhàn)友成長進步;“執(zhí)勤能手”、下士陳樂從先輩堅守中讀懂奉獻,現(xiàn)場在與戰(zhàn)友頻頻互動中實現(xiàn)精神升華……
“以前總覺得講臺離自己很遠,聽了班長的故事,感覺自己也可以拼一把。”張?zhí)熨n對記者說,“我要向榜樣學習,苦練本領、精武強能、建功軍營,爭取有一天也能登上夢想的講臺。”
“把‘麥克風’遞給官兵,能聽到故事的動人回響。”該總隊領導告訴記者,紅色故事帶來的教育“新解”,不只是故事本身,而是在于講述之后,那些被擦亮的眼神、被喚醒的意識、被激發(fā)的行動。而這正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動人的“回響”。
銳視點
用好故事打動人說服人
■許三旺
紅色故事承載著光輝歷史和崇高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鮮活的教材。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的授課者一味空泛輸出,把故事道理講空了、講淺了、講虛了,被教育者自然不能入腦入心、撬動心靈,授課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個好故事,有時勝過一打道理。在信息紛繁復雜的今天,講好教育中的每一個故事,是新時代部隊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課題。
信息時代,青年官兵的認知特點和接受習慣已發(fā)生深刻變化,單向灌輸效果不佳。創(chuàng)新現(xiàn)地教學、情景演繹、時空對話等方式,能夠打破時空界限,營造沉浸式課堂,讓歷史與現(xiàn)實在情景交融中引發(fā)情理共鳴。當官兵走進歷史現(xiàn)場,當革命先烈的抉擇以情景劇再現(xiàn),那些關(guān)于信仰忠誠、犧牲奉獻的道理,不再是書本上的鉛字,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烙印。
打破“我說你聽”的固定模式,搭建開放式舞臺,讓官兵從聆聽者變?yōu)橹v述者,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觽鞑ィぐl(fā)更加廣泛的群眾參與熱情。當普通士兵站上“C位”,用兵言兵語講述個人對紅色精神的理解,那些真實的奮斗經(jīng)歷、樸素的情感共鳴,往往比傳統(tǒng)宣講更能打動人心。這種多元主體參與,讓紅色故事在不同視角的詮釋下傳遞新的力量。
講故事吸引人,講道理影響人。事理交融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目標,但做到這點并不容易。故事不等于道理,故事講完道理不可能自動進入官兵大腦。“交融”不是“事”與“理”的疊加,需要在兩者之間架起一座互動橋梁。道理既需要主動講,也需要相互辯,還需要啟發(fā)悟。注重擺明事實、就事論理,善于綜合分析、以事明理,舉一反三、見微知著,見人見事見思想,方能使授課富有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讓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官兵、引領官兵、贏得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