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5集團軍某旅組織干部自查自糾找準“思想病灶”——
“理論學習不夠”的背后是什么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周宇鵬 特約通訊員 馮鄧亞
西北大漠的晨霧還沒散盡,沙粒在朝陽下泛著冷光。一枚防空導彈呼嘯而出、劃破天際——此時,距離最后發射窗口僅剩不到20分鐘。
時光倒回3天前,第75集團軍某旅跨區演練進入白熱化階段。當導彈營官兵按流程展開實彈檢測時,導彈測試員臉色驟變:“尾翼控制組件卡滯,有安全隱患,不能發射!”
連長第一時間往彈藥科打電話,可話沒說完心就涼了半截——按常規流程,從旅部駐地往大漠演兵場調運實彈,光審批、裝卸、長途機動就得數天。
放下電話,彈藥科科長劉翔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當那枚導彈劃破大漠長空,精準命中目標后,主操作手柯宏轉過身對劉翔伸出大拇指:“科長,這‘急速快遞’太給力了!換作半年前,我們要是追問裝備器材保障進展,得到的答復多半是‘流程沒走完,再等等’……”
望著遠處靶場的硝煙,聽著官兵的表揚,劉翔不禁想起此前挨過的一次批評。今年初,該旅深化政治整訓,組織機關干部自查自糾。專題生活會上,不少人講到“理論學習不夠”,對思想深處的問題卻觸及不多。當劉翔又一次講到這個“不夠”時,被旅政委當場叫停。
“思想深處的問題真的只是理論學習不夠嗎?要想徹底改造思想,首先必須把思想上的問題找準找深。”批評完劉翔后,旅政委率先檢討自己:“面對上級領導和檢查組,下意識地想展示單位建設的亮點,不愿暴露發展問題和自身履職短板;總結工作時,談成績濃墨重彩,講問題卻一筆帶過……這些表象背后,是政績觀不端正。”
主官帶頭刀刃向內,像一顆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層層漣漪。軍需營房科一名助理員主動揭短亮丑——
去年,他曾牽頭上報了一個“家屬臨時來隊住房保障方案”,明確“可安排105套房供家屬使用”。但到了后續分配階段,問題卻浮出水面:因熱水器損壞、廁所漏水等問題,實際能“拎包入住”的房間比上報數量少了很多。
他羞愧地說:“這哪里是理論學習不夠的問題?上報方案前,我根本沒有到各個房間實地察看,我的問題其實是脫離實際、脫離群眾!”
短短一周內,全旅干部自查自糾不再“躲躲閃閃”,而是直指群眾觀念出現偏差、政績觀出現偏差、擔當意識出現偏差等3類“思想病灶”——
有戰士反映差旅費報銷慢、崗位津貼未發放,常被“正在走流程”“經費還沒批下來”等理由搪塞;
有家屬多次反映營區經常停水、水流過小,可水管改造方案卻被擱置了數月,理由是“這事不算緊急”;
還有的營為迎接上級檢查,臨時抽調官兵突擊整治營區環境,甚至暫停體能補差訓練。營主官的理由是:“營區衛生怎么樣一眼看得到,體能補差見效慢,緩一緩無大礙。”
……
“改造思想從來不是空談,必須做到聯系實際、聯系群眾、言行一致。”針對查糾出的33個具體問題,該旅趁熱打鐵,推出一套剛性舉措:常委每月要下基層調研,不聽匯報、不看材料,直插班排宿舍和訓練場,掌握一手情況;機關干部開展駐點式幫建,發現問題后不敷衍、不推諉,深挖癥結、竭力解決,把“基層至上、士兵第一”落實到為基層解難的實際行動中。
很快,大家真切看到,一些干部身上“怕擔當、慢作為”的老毛病,正在一點點被“想干事、敢沖鋒”的新作風取代。
但改造思想絕非一勞永逸、一帆風順。整改后期,旅領導發現個別機關干部又出現松勁苗頭:一名干部蹲點時雖住在班排,卻不跟班訓練,收集的訴求盡是生活上的小事,對“訓練內容安排不合理”“行政審批效率低”等官兵關注的問題刻意回避。
旅黨委沒有簡單問責,而是決定通過建章立制促進作風轉變,從而推動思想深處的改造。為此,他們在政治工作部設立基層聯系站,同時推行“首接負責制”:機關干部接到官兵訴求后,3日內必須反饋進展,7日內推進解決,處理進度全程公示。在此基礎上,該旅定期組織“思想交流會”,讓整改成效好的干部分享心得,營造緊貼實際改造思想的濃厚氛圍。
有一名機關干部在交流中說:“上次幫戰士補報了拖欠的探親路費,戰士家人專門打來電話感謝。那個電話讓我既臉紅又欣慰,我終于知道了怎樣才叫樹牢群眾觀念。”
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有什么樣的作風,思想端正了,作風就會不斷改進。曾經怕擔責的干部,主動申請牽頭訓練場地改造;以前重顯績的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長遠建設;下基層“走過場”的干部,開始與戰士打成一片,主動傾聽他們的心里話。
如今走進該旅,機關辦公室里少了來回“推材料”的忙碌,多了研究訓練難題、討論戰士訴求的熱烈。數據顯示,該旅上半年基層風氣測評滿意度高達98%。面對這個成績,該旅政委不敢有絲毫松懈,他說:“思想改造永遠沒有終點。我們不能滿足于98%的滿意度,還要緊盯丟掉的2%,深入自查自糾,用行動取信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