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現場
“服務打仗不是選做題,而是必做題”
■齊旭聰
近日,筆者來到空軍某部采訪,碰到這樣一幕——
一間辦公室門口,“政治工作研練室”的牌子被摘下,換上了新的牌子:“政治工作實戰研練室”。
“加上‘實戰’二字,是為了提醒在這里研練的每一名政治干部:研的成果要聚焦實戰,練的本事要服務打仗?!痹摬空喂ぷ鞑織钪魅握f。
該部是近年來調整組建的一支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在持續深化政治整訓中,這支站在新質戰斗力生成前沿的部隊,正將政治工作向服務打仗的更前沿延伸。
采訪中,恰逢該單位組織實戰化演訓。翻開演訓方案,筆者看到,所有政治干部都被編入戰斗崗位,政治工作評估也從以往單獨設置課目、單獨組織導調的模式,轉為嵌入演訓全程接受檢驗。
演訓現場,更是新風撲面——作戰指令一經下達,政治干部與軍事指揮員同步分析形勢、理解作戰意圖、提出行動建議;當軍事指揮員被判定“陣亡”,政治干部立即接替指揮,帶領部隊繼續沖鋒;隨著戰斗進程不斷推進,政治干部不再單純等待導演部指令,而是自主研判態勢、把握戰機,更為靈活主動地開展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不能成為虛化泛化的‘軟指標’,而要成為服務打仗的‘硬支撐’?!闭劶把萦栔谐霈F的新變化,楊主任頗為感慨,“對我們來說,服務打仗不是選做題,而是必做題。這道題,不能被動應考,必須主動趕考。”
演訓結束后,針對政治干部在演訓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項,該部決定進行針對性強化補差:組織無人機操作培訓,保證“人人會飛、個個能打”;在“政工夜?!痹鲈O兵棋推演課程,培養政治干部指揮籌劃能力;安排政治干部全程參與各類演訓、作戰方案推演,確保政治工作始終緊貼實戰需求……
從一間研練室名字的變化,到一場演訓中涌現的幾多新風景,該部政治工作這一生命線,正在向戰為戰中煥發活力。
采訪中,該部人力資源科郭科長講述的一段經歷,讓筆者印象深刻——
此前,由他牽頭開發單位“政治工作智能輔助系統”。呈報方案時,領導問了兩個問題:系統和戰場適配嗎?模塊有沒有預留“戰場接口”?
“關鍵不在于技術有多智能,而在于對服務打仗有沒有實際作用。”帶著這一認識,郭科長將原方案徹底重構,并重新命名為“政治工作戰訓輔助系統”,一批直接服務打仗的功能被寫入方案,一系列更好支撐戰訓的模塊陸續建成。
在前不久的一次演訓中,他們借助該系統為所屬軍官精準“畫像”,科學擬制“指揮職務代理人方案”,有效完成指揮接替任務;一些新任政治干部結合實際情況,借助系統生成動員提綱,快速開展針對性動員,也騰出更多精力投入作戰研究。
陽光穿過窗欞,照亮墻面上那行醒目的標語——“黨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打仗需要什么就干什么?!?/p>
縱深視線
這次演訓的政治工作“加減法”
■張峻豪 付誠基 齊旭聰

空軍某部組織官兵演訓。仝祥瑞 攝
西北戈壁,戰機轟鳴。一場實戰化演訓在空軍某機場展開。
硝煙彌漫的演訓場上,政治工作正以嶄新姿態融入作戰鏈條。初冬時節,筆者深入空軍某部演訓場,見證新時代政治工作如何在實戰淬火中煥發澎湃活力。
方案的頁數少了,內容多了——
“政治工作服務備戰打仗,摻不得半點水分”
拿到此次演訓中政治工作方案時,該部某大隊教導員楊雷的第一感受是:“頁數少了好多?!?/p>
仔細翻閱后,他發現這份“變薄”的方案,內容反而更扎實了,讓工作開展起來方向更明確、更有抓手。
“往年方案動輒上百頁,內容很多很全,但演訓節奏快、任務轉換急,根本沒時間細看,更別說消化運用?!睏罾紫蚬P者回憶起一次令他印象深刻的經歷——
那年演訓,導演部下達特情:一架戰機被無人機“炸毀”,要求迅速開展相關處置。然而,一名新任指導員未能結合特情調整策略,有效組織思想動員,導致該課目最終被判定為“零分”。
“事后復盤發現,類似問題在冗長的方案中已有應對措施,但因缺乏提煉,藏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最終淪為‘紙上談兵’?!睏罾渍f。
“以前的‘厚’,往往是在紙面上追求完美、在文字上堆砌,‘服務打仗’反而成了紙面上輕飄飄的幾筆。”該部組織科科長魏松說。
前不久,魏松讀到一份1932年的《游擊隊政治工作綱要》。“那份文獻并不長,但字字扎實、句句管用?!蔽核烧f,“它把開展政治工作目標方法講得清清楚楚,指明了每個階段要做什么、該怎么做?!?/p>
“政治工作服務備戰打仗,摻不得半點水分?!边@次擬制方案時,魏松首先確立了“精簡、精準、管用、實用”原則,堅決把方案中的“水分”擠出去、把“分量”提上來。
翻看這份方案,筆者發現,“提高認識”“參照執行”之類的模糊表述已被刪除,一些不符合實戰要求的戰地文化活動被拿下;不解決問題的語言被剔除了,與打仗無關的詞匯也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哪個階段、針對哪種類型官兵、說什么樣的話”的精準操作指南。
與此同時,那些冗長繁瑣的預案措施被轉化為一張張簡明的思維導圖,官兵查閱起來一目了然,執行起來也更便捷。
政治干部離材料遠了,離戰位近了——
“官兵在哪里,政治工作就要跟到哪里”
戰斗進入白熱化。
新一輪對地實彈攻擊即將開始,無人機操控員小張的雙手突然不受控制地顫抖,呼吸也變得急促。
“吸氣,屏住,慢慢呼出。”教導員姜立軍判斷小張出現了應激反應,立即按照預案流程,引導他進行心理調適。幾個循環過后,小張恢復狀態,再度投入戰斗。
“連續幾個小時的高強度作戰,出現心理波動很正常?!苯④娬f,“對此,預案中有明確的應對舉措和流程?!?/p>
與此同時,警衛連指導員常家銘正帶領戰士展開對“敵特分子”圍捕。
“一組左翼迂回,二組右翼包抄,保持戰斗隊形!”常家銘一邊下達指令,一邊操控無人機實施偵察,實時掌握“敵特分子”動態。
戰斗間隙,常家銘坦言,若在以前,他多半坐在辦公室里整理教案、剪輯視頻,等著參演官兵把“戰斗經歷”帶回來,再加工到講稿和畫面里。
“當時覺得,把講稿寫好、把課講得有聲有色,就是本事?!背<毅懻f,“現在想想,只有和戰友們一起沖過山頭、蹚過泥水、聞過硝煙,才能真正讀懂一場場戰斗、讀懂一個個戰友,講好一堂堂課?!?/p>
曾幾何時,一些政治干部與常家銘一樣,認為只要“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講”就行,卻忽略了“上戰場能打”的硬標準,把自己的陣地定位在辦公室、會議室、俱樂部。
溫室里養不出耐寒的松柏,聽不見炮火的辦公室里不可能寫出鮮活的教案。不經歷硝煙洗禮的政治干部,自然也做不好帶硝煙味的政治工作。
此刻,注視無人機回傳的偵察畫面,常家銘語氣堅定:“官兵在哪里,政治工作就要跟到哪里?!?/p>
戰斗仍在繼續。演訓場的各個戰位上,活躍著該部政治干部的身影。
不遠處,該部保衛干事崔文強正指導基層法理斗爭骨干如何規范取證、固定證據;機庫里,某中隊指導員劉釗穿梭于機務官兵之間,緩解他們因連續作業帶來的緊張與疲憊……
總結里的成績占比小了,實招占比大了——
“只總結不研究,今天的‘亮點’就可能是明天的‘敗點’”
演訓結束,硝煙還未散盡。
政治工作實戰研練室里,一場座談正在展開。政治工作部的幾名科長,與剛剛經歷演訓的官兵代表圍坐在一起。沒有開場白,沒有客套話,話題直擊此次演訓中政治工作暴露出的短板。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尖銳的意見接連不斷。幾位科長認真記錄每一條發言,不時追問細節,并請大家一同出謀劃策。
“調查問卷要更聚焦無人機操控員長時間面對屏幕、直面打擊現場帶來的心理負荷”“任務最緊張時,把大家集中起來搞動員,反而影響節奏、適得其反”……
聽著官兵的發言,魏松深有感觸:“過去我們太在乎面子,總在回避問題。可演訓就是為了發現平時看不見的問題,只總結不研究,今天的‘亮點’就可能是明天的‘敗點’。”
深夜,魏松坐在電腦前,將白天記錄在筆記本上的多條意見建議錄入總結文檔。那些冒著熱氣的真心話、帶著硝煙味的大實話,成為總結報告的主體內容。這份總結報告,最終僅用1頁紙概括成績,4頁篇幅聚焦問題。
“政治工作的威信,從來不是靠回避問題保出來的,也不是靠掩蓋短板樹起來的?!弊勚?,一位指導員的話引發深思。縱觀我軍政治工作發展歷程,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始終是鮮明底色。不諱疾忌醫,堅持從戰場實際出發回應官兵關切、回答勝戰之問,正是政治工作活力不竭、威信永固的根本所在。
戈壁上的硝煙逐漸散去,但升騰在這群政治干部心中的“狼煙”越來越濃。從方案精簡到一線嵌入,從形式創新到問題導向,這場實戰化演訓,正在重塑一群政治干部的戰場認知。

無人機正在滑行。魏華龍 攝
親歷者說
看到那幾張塑封紙之后
■空軍某部組織科科長 魏 松
推開窗,風透進來。
完成一天的工作,我打開筆記本,開始默寫3組裝備參數。這個習慣,我已經堅持了兩年。
兩年前的一天,我去政委辦公室呈辦文件。政委放下材料,突然問:“最近網上那款新式戰機的情況,你清楚嗎?”
我答不上來,順口找了個理由:“最近太忙,我還沒關注。”
政委笑了笑,沒有說什么。我轉身要走,瞥見他桌上放著幾張塑封紙,上面印著我們和對手的戰機輪廓。參數欄是空白的,但迎著光,能看見上面布滿了反復書寫又擦掉的痕跡。
中午在食堂遇見政委,我問起那幾張塑封紙。他說:“我剛調來時,對咱們這些裝備基本情況都不了解。就把這些裝備圖片塑封起來,每天看圖填空,慢慢就記住了?!?/p>
“政治工作服務打仗不是一句空話。”政委說,“最基本的一條,就是得知道我們手里有哪些劍,這些劍能刺多遠、刺多深。”
政委的話,讓我感到慚愧。我比他來單位的時間還要早,但是從來沒想過在這些方面下功夫。
剛來機關時,我忙于寫材料、辦文件。后來會議、文件少了,但我還守著老習慣。說到底,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每次寫材料只要涉及中心工作,我就找業務科室要資料,自己修改填到稿子里,材料也能應付過去。但我心里清楚,在打仗這方面,我缺的課太多。
政委那幾張反復擦寫的塑封紙,讓我明白:不補上這一課,所有工作都如同在沙地上蓋樓。
從那天起,我立下規矩:每天下班前必記3個裝備參數。從本單位列裝的機型開始,逐步擴展到國內其他機型,再到國外公開數據。漸漸地,從基本參數到實戰應用,我開始深入思考其中的門道。
這個過程,也在重塑我的工作方式:列席連隊黨支部會議時,我不再是單純看程序正不正規、記錄規不規范,更多聽會上的話講得有沒有貼近中心工作;幫帶科里戰友時,評價材料好不好,不再看遣詞造句,而是看對中心工作思考深不深、落得實不實。
(齊旭聰整理)
編輯連線
政治工作永遠是我軍的生命線。持續深化政治整訓以來,各級重塑政治干部形象威信,推動政治工作回歸本真、重拾威信、發揮威力。部隊上下展現攻堅克難、敢打必勝的勃勃生機。新時代新征程,如何讓這條生命線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圍繞這一話題,“軍營觀察”版編輯與空軍某部李政委進行了連線交流。
“軍營觀察”版編輯對話空軍某部李政委——
讓“生命線”回歸本真煥發生機
編輯:聽說前不久部隊演訓任務結束后,你們專門就演訓中的政治工作進行了復盤總結,請問這是出于什么考慮?
政委:雖然這次演訓任務,我們對各環節的政治工作做了很多改進,也取得了一些實效,但還是發現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政治干部軍事素質跟不上、有的是政治工作不夠貼近實戰、還有的是政治工作的招法不夠實用,如果不及時復盤總結,這些問題還會成為下一次演訓中的問題。我們必須把問題解決在真正打仗之前。
編輯:你如何看待政治工作與中心工作之間的關系?
政委:革命戰爭年代,我軍政治工作一切服務于作戰,一切為了前線,在血與火的淬煉中積淀形成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優良傳統。和平時期,政治工作容易出現游離中心、脫離實際、遠離戰場的現象。政治工作成了一些人眼中的“軟指標”,這既影響部隊戰斗力建設,也損害政治工作威信。當前,部隊練兵備戰換擋提速,軍事訓練轉型升級,軍事斗爭準備任務繁重,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前進不能停滯,只能積極作為不能被動應對。
編輯:從部隊實踐看,政治工作如何能服務備戰打仗?
政委:政治工作服務備戰打仗,必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須臾不能偏離備戰打仗“主旋律”。實踐證明,政治工作越是有機融入軍事行動各階段、各領域,越能突出戰斗性、催生戰斗力。我們必須恢復和發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與時俱進探索創新,讓生命線為戰斗力生成提供精神動力、為戰斗力發揮提供智力支持、為戰斗力提升立起正確導向、為戰斗力建設提供方向引領。
編輯:你認為一名政治干部在戰場上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
政委:模范的政治干部、有力的政治工作,始終是戰場上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政治工作要更好地服務強軍打贏,需要一大批把政治工作當本職、軍事訓練當本分的“兩個行家里手”。政治干部隊伍的良好形象、作用發揮靠嘴皮子“吹”不出來、靠任職命令“樹”不起來,只能靠軍政雙優、文武兼備的過硬本領立起來。
編輯:請結合你所在部隊特點,談談如何發揮政治工作服務保證作用。
政委:作為在改革強軍中應運而生的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政治工作更應該增強敏銳度和認知力,注重服務保證新興領域作戰能力的提升。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等突破性技術不斷涌現,新域新質戰斗力不斷生成,戰場形態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我們要從理念革新、技術融合和效能轉化等維度發力,研究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升政治工作服務備戰打仗整體效能,確保始終與戰斗力生成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