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視角:中國未來的外交政策及今后面臨的挑戰
黎巴嫩 法拉赫準將

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的領導人注重提高軟實力,這已經成為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世界接受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今天已經從韜光養晦的時代,步入砥礪奮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習近平主席主張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國化。
中國曾經把自己描述為一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中國還很貧窮,還在發展中,并且不屬于任何一個權力陣營,獨立意味著中國不與任何大國結盟,中國發言人曾說,我們的國家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集中力量謀發展。
十九大報告中呈現了一個新的中國,一個新30年的藍圖,來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中國正在展望未來,并且把目標定到了2050年。中國關于外交政策的決定,是來源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保證永不稱霸,但是也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或者是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的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習主席在十九大講話中所說的。
兩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將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緊密相連,并且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中阿兩國的輝煌文明。近年來,中國在中東、亞洲和非洲大陸發揮著更大作用。中國發起了“一帶一路”倡議,這也是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所倡議的,并且在近期又提出把“一帶一路”寫入《黨章》。據我所知,《黨章》修改了三處,有軍事上的、經濟上的,還有文化上的。
隨著近十年的發展,中國在擴展其國家安全的愿景,考慮到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海外利益的擴大,能源安全成為最重要的國家安全因素之一。為此,中國提出了解決中東國家政治和安全動蕩的三項基本原則,排除使用武力,依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提出對國家的對外援助應該是建設性的。因此,確定了以下內容。
在其外交政策中,中國正在通過提供資金和其他援助向中東進一步靠近。2017年,習主席在達沃斯論壇上發言,提出我們將張開雙臂,向其他國家的人民表示歡迎,歡迎他們乘坐中國發展的高速列車。
自從敘利亞革命爆發以來,中國已經動用了三次否決權,并且安理會也已經做出了處理,以外交的方式實現了中國在該地區的政治影響。我想引用十九大的報告,大國外交是想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大國外交,并且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貿易翻了八倍,從203億美元到2010年的1454億,到2016年的時候達到了1959億,一共增長了34.7%。去年中國在中東的投資是295億美元,占該地區外商投資的31.9%,這使得中國成為中東最大的投資國,其次是美國和阿聯酋。最后,中國需要承擔一些重大的社會責任,并且日益在國際上有重要的影響力。這是一個時代,一個中國不斷走入世界舞臺,為人民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