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某旅某營自主研制基礎技能模擬訓練器材——
新號手快速成長有了“好幫手”
■閆學海 余啟輝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映虹
燈火通明的操作間內,火箭軍某旅某營一個技術班組正在對某裝備進行最后的性能檢驗。儀表屏前,戰士尚興龍雙眼緊盯各項參數變化,右手拇指輕輕旋動金屬元件螺母,操作精準,有條不紊。
“測量完畢!”綠燈亮起,尚興龍長舒一口氣?!盃I里自主研制的基礎技能模擬訓練器材,大大縮短了號手的成長周期!”一級上士瞿霖興介紹,尚興龍是這個班組最年輕的輔助操作手,從專業零基礎到勝任本職崗位,僅用了一年時間,而在此之前,大部分戰士需要經歷兩到三年的錘煉。
越是高難度的專業技術,越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學習。某型裝備戰斗力生成初期,班組操作訓練只能借助廠家配備的全流程仿真器材。而這套器材保養維修成本高,對使用者的技術功底和協同操作水平也有一定要求,“新手”很難直接使用。
“先學電氣基礎理論、再背電路圖,然后學機械原理……”該營高級技師、三級軍士長李正龍告訴記者,由于需要較長時間打基礎,有的戰士直到退伍前也無法全面掌握實操技能,他帶的號手小肖就是這樣。小肖是一名大學生士兵,服役滿兩年時,還有兩項考核沒來得及參加。看著小肖失落遺憾的神情,李正龍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新號手盡快成長。

該旅某營高級技師、三級軍士長李正龍(左三)利用基礎技能模擬訓練器材,為戰友演示電路焊接操作。解放軍報特約通訊員 李昌 攝
一次營黨委議戰議訓會上,作為專業骨干列席的李正龍,提出“召集營內高級技師自主研制一批基礎技能模擬訓練器材”的建議,立即引發熱議:“我也早有此想法!應該針對不同專業需求分類設計訓練器材”“不瞞大伙兒,我這電路板故障模擬器設計草稿,已經在筆記本里‘躺’了小半年了”“不僅要考慮功能完整性,還要注重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一眾技術骨干和工程師爭相發言,現場氣氛熱烈。
見此情景,該營黨委一班人當即拍板:成立攻關小組,對基礎技能模擬訓練器材展開研發,并向上級報告,爭取更多支持。
就這樣,一場與時間賽跑、同困難較量的攻堅戰,在該營悄然打響。
技術細節模擬難度高,如何破解?高級技師、一級軍士長張永鋼帶領技術組,連續半個多月攻關至深夜。圖紙畫了又改,元件焊了又拆,一遍又一遍進行通電測試,精確模擬出10余種常見故障并做到安全可控。
沒有高精度材料支撐怎么辦?工程師趙宏亮等人跑遍市場“貨比三家”,尋找合適的電阻電容。為降低成本、打通研制壁壘,他們聯系廠家院校,合力設計部分非核心模擬部件,并自學3D建模,引進3D打印技術。
模擬器材實操數據少,是他們遇到的又一只“攔路虎”。大家群策群力不斷調試器材精度,研制出不同樣品供各專業崗位的號手操作試用,收集意見建議,不斷優化調整,確保模擬器材實用、好用。
經過數月的努力,一套集機械設備操作、電子元件拆裝、電路圖識讀等功能為一體的基礎技能模擬訓練器材最終定型?!斑厡W理論邊操作,記憶更深刻”“以前不敢上手,怕操作失誤,現在能夠模擬實操,練熟了心里有底了”……三級軍士長張斌清楚地記得首次使用模擬器材后,來自新號手的點贊和好評。這些反饋也讓營黨委在組織籌劃接下來的訓練時,按下了“快進鍵”。4個月后,實裝考核成績公布,所有新號手成績提高至“合格”,其中20%的新號手達到“優秀”,可以參加輔助操作號手資質認證。
前段時間,該營傳來喜訊:為構設沉浸式訓練環境,官兵自主研發了線上虛擬仿真操作系統,并在火箭軍舉辦的“星創杯”革新競賽中榮獲金獎。該營領導介紹,下一步,他們將繼續改進和研發更多訓練器材,為備戰打贏不斷注入新動能。
采訪手記
老兵的“苦”不再是新兵的“痛”
■李映虹
當被問到“為何創新”時,一位高級軍士的回答讓記者感觸良多:“就想讓新戰友少走彎路,早日成才?!?/p>
的確,火箭軍某旅某營自主研發的基礎技能模擬訓練器材并沒有令人炫目的外形,甚至還帶著手工打磨的痕跡。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粗糙”的器材,承載著對戰友成長成才的期許,成為縮短新號手成長周期、加速營隊戰斗力生成的“秘密武器”。
在部分官兵的觀念里,“自己吃過的苦,后來者也應嘗一遍”,認為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磨礪”。這種觀念,有時并不正確。對新號手培養來說,再吃一遍前人的“苦”,無形中會增加“成長陣痛”,甚至造成一定的安全風險隱患。
該營官兵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跳出了“吃苦是必經之路”的思維定式,并且敏銳地意識到,裝備升級換代,戰斗力建設等不起、慢不得,人才培養必須加速推進。在此過程中,新號手遭遇的成長困境與問題,必須得到及時解決。
與部分高級技師、高級軍士將創新熱情更多投向解決自身專業領域的難題不同,該營引導大家主動把創新的熱情、積累的經驗,傾注到培養新生力量之中。這些訓練器材的研制,不僅有效解決了訓練難題,還直指新兵成長中最基礎、最迫切、最易被忽視的痛點,為新號手培養掃清了“難上手、難入門”等關鍵性障礙。
基層創新的活力與方向,往往根植于最現實的需求和最樸素的情感。當干部骨干將目光投向朝夕相處的新戰友、亟待成長的“新生代”,那份源于內心的責任感,便能激發出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這些照亮后來者前路的“微光”,匯聚起來便是指引他們攻堅克難、精武強能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