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8日晨6:30,庫爾勒賽區天剛蒙蒙亮,天山腳下的這片戈壁灘還沒有蘇醒。荒漠深處,準備進行綜合賽的“國際軍事比賽-2021”“晴空”項目賽場早已忙碌起來。
在備賽區內,張貼著各國標識的10臺戰車正在進行“體檢”。現場維修人員或鉆進車底,或打開各個“暗門”,細細地檢查著每一個部位。從各類油液到發動機,從電路到氣路,影響戰車工作的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放過。裝備保障組組長馬旭山向記者解釋:“參賽車輛上的每一個零件,哪怕是一顆小螺絲釘,都有它的檢修標識,可以精準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修。”
另一邊,彈藥保障組組長楊庚午正與戰友駕車載著比賽所用的彈藥緩緩駛上賽道。他們的任務是,保證6個射擊點位上,準時準點放置好各參賽隊使用的導彈。這可是一個細致活兒:坑坑洼洼的地面極容易讓導彈發生磕碰,為盡量減少運輸過程對導彈性能造成的干擾,車速必須保持在30km/h左右,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楊庚午還時不時地叮囑駕駛員“慢一點”。
10:30,比賽正式開始。馬旭山緊緊盯著前出的戰車,手里的對講機幾乎貼到了嘴邊。戰車是參賽隊員比賽的利器,只有保證戰車處在最好的狀態,參賽隊員才會有更好的發揮。不論是經過車轍橋還是涉水場,如果駕駛員操作不當,就容易發生故障。當戰車經過砂石路時,大石塊也容易把戰車的減震帶弄壞,讓這位裝備保障組組長的心總是踏實不下來。
在“晴空”項目比賽中,按照規則,導彈與靶彈交會在5米之內即算命中。那么,這個結果如何判定?在距離賽場1公里左右的一個方艙內,來自陸軍某試驗訓練區的張衍濱和戰友全神貫注地操作著儀器。他們面前的屏幕上,顯示著靶彈和導彈圖像。這套由我國提供的光電經緯儀,以一流的精度受到了賽事各方的一致認可。
比賽期間,如何精確捕捉、穩定跟蹤隨時發射的高速目標?對于張衍濱他們而言,這無疑也是一場實戰。合理選擇跟蹤策略、精確設置設備參數……張衍濱告訴記者,從各個角度捕捉的飛行彈道,最終融合在一個立體的空中網格內,讓人清楚、直觀地看到靶彈與導彈之間的距離,為裁判的最終判定提供可靠的技術數據支撐。
“每次從屏幕上看到各國參賽隊導彈命中目標的精彩瞬間,心情總是很激動。尤其是看到中國參賽隊取得好成績,更是自豪。”說起那些場景時,張衍濱臉上難掩興奮。
“在現場總是很忙碌,沒有辦法欣賞比賽。比賽結束后,還要忙著出報告。但無論到多晚,總會忍不住抽時間看一遍今天比賽的回放。”楊庚午說。
(解放軍報庫爾勒8月28日電)









